时间: 2025-04-24 20:5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53:37
和参寥
作者: 苏轼 〔宋代〕
芥舟只合在坳堂,
纸帐心期老孟光。
不道山人今忽去,
晓猿啼处月茫茫。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孤独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怀念。诗中的“芥舟”可以理解为小舟,适合在狭窄的水道中行驶;“纸帐”象征着内心的期望和思念,似乎在表达对已故友人孟光的怀念。“不道山人今忽去”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突然与无奈,而最后一句“晓猿啼处月茫茫”则描绘了清晨猿鸣的孤寂与朦胧的月光,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老孟光”出自历史典故,孟尝君为春秋时期的名士,而“孟光”则是指他的朋友,象征着对故友的怀念与敬仰。此外,诗中提到的“山人”也代表了隐士生活的理想,暗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豪放著称,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时期,心境愈加孤寂,常常怀念昔日的友谊与生活。因此,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孤独生活的感慨。
苏轼的《和参寥》展现了其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中以“芥舟”引入,既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也暗含了诗人对生活境遇的隐喻,表达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艰难与无奈。接着,提到“纸帐”表达了内心对友人的期待与思念,映衬出诗人对友谊的珍惜。最后的“晓猿啼处月茫茫”则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深刻的孤独感,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过往的追忆。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友人的怀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展现出苏轼深刻的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友人的思念及对孤独生活的感慨,反映出人际关系的脆弱与人生的无常。
诗词测试:
苏轼的“老孟光”指的是谁?
A. 孟尝君的朋友
B. 苏轼的父亲
C. 苏轼的老师
“芥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谊
B. 脆弱的生活状态
C. 自由
诗中的“晓猿啼”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快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