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1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11:08
闻哭者
白居易 〔唐代〕
昨日南邻哭,哭声一何苦。
云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
今朝北里哭,哭声又何切。
云是母哭儿,儿年十七八。
四邻尚如此,天下多夭折。
乃知浮世人,少得垂白发。
余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
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
昨天南边邻居在哭,哭声真是悲苦。
听说是妻子在为她的丈夫哭,丈夫年方二十五。
今天早上北边又有人在哭,哭声同样凄切。
听说是母亲在为她的儿子哭,儿子年纪十七八。
四周邻里都是如此,世间有多少人早逝。
因此知道在这个浮世里,少有人能够白发苍苍。
我如今已经四十,想到这些让我有些自得。
从今往后在明镜里,看着白发也不觉得难堪。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反映了唐代社会对早逝和生死的普遍感慨。在古代,生命的脆弱常常引发人们对生死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哭声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主题而闻名,作品涉及政治、社会和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对人生感悟加深之时。诗中通过对邻里哭声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对早夭现象的普遍关注,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闻哭者》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早逝的深沉思考。诗中通过描绘邻里的哭声,展现了夫妻、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每一声哭泣都不仅代表着个体的悲伤,更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反映。白居易在诗中提到“天下多夭折”,显示了他对生命脆弱的深切理解。
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年龄,从而对比他人早逝的现象,心中产生一种“聊自悦”的情感。这种自我安慰的情绪,既是对自身境遇的接受,也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最后,诗人以“头似雪”自嘲,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
整首诗通过对哭声的描写,层层递进,感情逐渐深化,最终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哲理深度和人文关怀。
全诗围绕生命的脆弱和早逝展开,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哭声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生死的意义,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生态度的豁达。
诗中提到的哭声来源于哪个邻里?
诗人对自己年过四十的感受是?
诗中提到的“天下多夭折”体现了什么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