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2: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2:37
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
作者:梅尧臣
牡丹开尽桃花红,
班笋迸林迟角丰。
两株远寄川上鸿,
韩郎辍口赠楚翁。
便令剥锦煮荆玉,
甘脆不道箪瓢空。
小谢旧城昭亭下,
侵天筀竹溪西东。
螗蜋生後出牙茁,
罗列满地争强雄。
是时楚翁所食寡,
朝饭暮饭唯其充。
今来得此谓过分,
一贵一贱物苟同。
牡丹花开尽了,桃花依旧鲜红,斑竹笋在林间缓缓成长。两株竹笋远远寄给川上的鸿雁,韩郎口中辍言赠予楚翁。即使剥去锦缎,煮着荆玉,味道鲜美,却不知箪瓢中空无一物。小谢在旧城的昭亭下,竹子蔓延,溪水东西流淌。螗蜋在后生出牙茁,满地争相强壮。此时楚翁的食物稀少,早晚的饭仅靠这竹笋充饥。如今得此竹笋,实在是过分,一贵一贱的物品竟然能够如此相同。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圣俞,号青丘,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的晚年时光,可能与其友人韩持国有交情,诗句中的竹笋象征着生活的简单与美好,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这首诗以斑竹笋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思考。开头两句通过描绘牡丹和桃花,营造出一幅春日的繁华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竹笋的稀有和珍贵。诗中描绘的竹笋不仅是食物的象征,更是友谊的寄托,正如“韩郎辍口赠楚翁”所表现的那样,友情在这简单的食物中得到了升华。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通过对比“剥锦煮荆玉”和“箪瓢空”,探讨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揭示了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友谊获得满足和快乐。小谢在昭亭下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一种淳朴的乡土气息,竹子与溪流的描绘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诗歌以“今来得此谓过分”收尾,表达了作者对竹笋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对人们物质追求的思考,强调了生活的真谛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偶、比喻等手法,例如“便令剥锦煮荆玉”用比喻表达食物的珍贵,“一贵一贱物苟同”则通过对比强调生活的本质。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竹笋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揭示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诗中“韩郎辍口赠楚翁”表达了什么?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王维在描写自然方面都表现出了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情感,但梅尧臣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常常将自然与自我结合,表现一种超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