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20:5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20:53:09
华下霁后晓眺
作者:翁承赞 〔唐代〕
结茅幽寂近禅林,霁景烟光著柳阴。
千嶂华山云外秀,万重乡思望中深。
老嫌白发还偷镊,贫对春风亦强吟。
花畔水边人不会,腾腾闲步一披襟。
在禅林附近搭建茅屋,幽静而恬淡,雨霁之后,烟光映照在柳树的阴影中。
千丈的华山在云外显得格外秀丽,层层叠叠的乡愁在心中愈加深重。
年老的我嫌弃白发依然偷偷地用镊子拔掉,面对春风即使贫穷也要高歌吟唱。
在花边水畔的人们无法理解我的心境,我悠然自得地散步,随意披一件衣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象征着高远与壮丽。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作者介绍
翁承赞(约820年-约886年),字景山,唐代诗人,因其诗作清新俊逸,颇具特色,常被后人称道。翁承赞的诗歌多描绘山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个人情感的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翁承赞晚年,因经历了人生的风雨,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反思与对故乡的思念,也表现了他对衰老的无奈与对生命的热爱。
《华下霁后晓眺》是一首富有情感的山水田园诗,诗人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整首诗以“幽寂”的环境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开头两句以“结茅幽寂近禅林”引入,描绘了诗人隐居于山林之中,享受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色,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千嶂华山云外秀,万重乡思望中深”,诗人用华山的高大与远方的云彩,烘托出自己深沉的乡愁,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接着,诗人自嘲“老嫌白发还偷镊”,这句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对衰老的无奈,流露出对青春的渴望。即使在贫穷中,他依然能“对春风亦强吟”,这表现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人生态度的豁达。
最后两句“花畔水边人不会,腾腾闲步一披襟”则描绘了诗人的闲适生活状态,虽身处幽静之地,却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整首诗在自然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乐观态度。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情感的表达,彰显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华山”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壮丽
C. 乡愁
D. 老去
诗人对老去的态度是?
A. 无奈
B. 愉悦
C. 忽视
D. 轻松
“腾腾闲步一披襟”的意思是什么?
A. 悠然自得
B. 忙忙碌碌
C. 苦苦挣扎
D. 失落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翁承赞与王维的诗歌在自然描绘上有相似之处,但翁承赞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乡愁,而王维的诗则更加强调自然的安宁与和谐美。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风格上的独特性与共同点。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