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陶杂诗十一首》

时间: 2025-05-10 07:05:24

诗句

余龄难把玩,妙解寄笔端。

常恐抱永叹,不及丘明迁。

亲友复劝我,放心饯华颠。

虚名非我有,至味知谁餐。

思我无所思,安能观诸缘。

已矣复何叹,旧说易两篇。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05:24

原文展示

和陶杂诗十一首
作者:苏轼

余龄难把玩,妙解寄笔端。
常恐抱永叹,不及丘明迁。
亲友复劝我,放心饯华颠。
虚名非我有,至味知谁餐。
思我无所思,安能观诸缘。
已矣复何叹,旧说易两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纪渐长、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余龄难把玩”:我年纪大了,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把玩岁月;
“妙解寄笔端”:我把对生活的理解寄托在笔尖上;
“常恐抱永叹”:我常常害怕自己终究只能叹息;
“不及丘明迁”:比起古人丘明的迁徙之志,我的胸怀显得渺小;
“亲友复劝我”:亲友们劝我放下心中的忧愁;
“放心饯华颠”:要我放下心头的重负,畅快地饮酒作乐;
“虚名非我有”:那些虚名并不是我所拥有的;
“至味知谁餐”:真正的美味,谁能品尝得出呢?
“思我无所思”:我思考的事情无人能理解;
“安能观诸缘”:又怎能看清万事万物的因缘呢?
“已矣复何叹”:一切都已如此,何必再叹息?
“旧说易两篇”:古人的教诲简单易懂。

注释

  • 余龄:年纪;
  • 妙解:精妙的理解;
  • 丘明:指古代的哲人丘处机,强调迁徙的豪情;
  • 饯华颠:欢送朋友时的酬饮;
  • 虚名:没有实际价值的名声;
  • 至味:真正的美味;
  • 因缘: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 已矣:已经这样了;
  • 旧说:古人的教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尤其以豪放派词风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在经历了人生的波折之后,他对名利的看法逐渐淡漠,更多地关注内心的修养和生活的本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年龄、人生意义的思索,展现了苏轼对自己处境的深刻反省。诗中表达了对虚名的轻视及对真味的追求,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看法。诗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名前的荣誉并不重要,内心的丰富与否才是关键所在。尤其是“思我无所思,安能观诸缘”一句,展示了他对人生复杂性的理解,表明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很多事情是难以理解的。而最后一句“旧说易两篇”,则传达了他对古人智慧的认同,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对生活的成熟态度和哲学思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余龄难把玩:随着年岁的增长,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随意享受生活;
  2. 妙解寄笔端: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3. 常恐抱永叹:时常害怕自己只能在无尽的叹息中度过余生;
  4. 不及丘明迁:与丘明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相比,自己显得渺小无力;
  5. 亲友复劝我:亲友们不断劝说我放下心中的忧虑;
  6. 放心饯华颠:要我放下重负,尽情享受人生的欢乐;
  7. 虚名非我有:我所追求的名声其实并不属于我;
  8. 至味知谁餐:真正的美味与意义,谁能真正体验到呢;
  9. 思我无所思:我所思考的内容,别人又能懂多少呢;
  10. 安能观诸缘:又怎能看透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呢;
  11. 已矣复何叹:事情已经如此,何必再叹息呢;
  12. 旧说易两篇:古人的教诲其实是简单而易懂的。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余龄难把玩”与“妙解寄笔端”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人生的思考比作笔端的寄托,形象生动;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强调对生活的困惑,更加引人深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名利的虚幻以及内心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淡薄名利、追求内心真实体验的思想。苏轼在诗中传达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充实才是人生的真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余龄: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妙解:代表智慧与理解;
  • 丘明迁:象征理想与追求;
  • 虚名:代表世俗的名利与浮华;
  • 至味:象征真实的生活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丘明迁”指的是哪个人物? A. 古代哲人丘处机
    B. 唐朝诗人李白
    C. 宋代文学家陆游
    D. 明代画家沈周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虚名非我有”表达了诗人对__的看法。

  3. 判断题:诗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名利。 (对/错)

答案

  1. A
  2. 名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探讨了隐逸与人生哲学;
  • 李白《将进酒》:表现了对人生乐趣的追求与放纵。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陶杂诗十一首》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为沉思内敛,后者则更为豪放奔放。
  • 苏轼在诗中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真实性,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俗名利的反叛与享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苏轼诗文集》
  2. 《宋代诗词选》
  3.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风入松(溪山堂竹·别本作子昂竹石卷子) 小重山(题晓竹图) 霜叶飞(悼澄江吴立斋南塘、不碍、云山,皆其亭名) 解连环(拜陈西麓墓) 西江月(同前) 大圣乐(华春堂分韵同赵学舟赋) 江城子 为满春泽赋横空楼 探春慢 塞翁吟(友云) 玉蝴蝶(赋玉绣球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过水面 恇怯不前 贝字旁的字 土木形骸 音字旁的字 囿于见闻 载德 资赏 乙字旁的字 无功而禄 押黄 鼎字旁的字 黔突暖席 转杯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双人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