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0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05:24
和陶杂诗十一首
作者:苏轼
余龄难把玩,妙解寄笔端。
常恐抱永叹,不及丘明迁。
亲友复劝我,放心饯华颠。
虚名非我有,至味知谁餐。
思我无所思,安能观诸缘。
已矣复何叹,旧说易两篇。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纪渐长、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余龄难把玩”:我年纪大了,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把玩岁月;
“妙解寄笔端”:我把对生活的理解寄托在笔尖上;
“常恐抱永叹”:我常常害怕自己终究只能叹息;
“不及丘明迁”:比起古人丘明的迁徙之志,我的胸怀显得渺小;
“亲友复劝我”:亲友们劝我放下心中的忧愁;
“放心饯华颠”:要我放下心头的重负,畅快地饮酒作乐;
“虚名非我有”:那些虚名并不是我所拥有的;
“至味知谁餐”:真正的美味,谁能品尝得出呢?
“思我无所思”:我思考的事情无人能理解;
“安能观诸缘”:又怎能看清万事万物的因缘呢?
“已矣复何叹”:一切都已如此,何必再叹息?
“旧说易两篇”:古人的教诲简单易懂。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尤其以豪放派词风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在经历了人生的波折之后,他对名利的看法逐渐淡漠,更多地关注内心的修养和生活的本质。
这首诗通过对年龄、人生意义的思索,展现了苏轼对自己处境的深刻反省。诗中表达了对虚名的轻视及对真味的追求,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看法。诗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名前的荣誉并不重要,内心的丰富与否才是关键所在。尤其是“思我无所思,安能观诸缘”一句,展示了他对人生复杂性的理解,表明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很多事情是难以理解的。而最后一句“旧说易两篇”,则传达了他对古人智慧的认同,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对生活的成熟态度和哲学思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名利的虚幻以及内心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淡薄名利、追求内心真实体验的思想。苏轼在诗中传达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充实才是人生的真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丘明迁”指的是哪个人物?
A. 古代哲人丘处机
B. 唐朝诗人李白
C. 宋代文学家陆游
D. 明代画家沈周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虚名非我有”表达了诗人对__的看法。
判断题:诗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名利。 (对/错)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