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9:4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9:46:19
《狱中寄子由二首》 苏轼
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第一首:
圣主如同天空,万物在春天中生长,而我这个愚昧的小臣却自取灭亡。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未满的年岁就要偿还债务,十口之家难以归家,更是连累他人。
这地方的青山可以埋葬我的尸骨,明年的大雨让我独自伤感。
愿与你世世代代为兄弟,更愿来生再续未了的缘分。
第二首:
柏台上霜气凄凉,夜晚的风吹动着琅珰,月光向低处倾斜。
梦中徘徊于云山,心中如鹿般彷徨,魂飞在火热的汤水中,命如同鸡一样脆弱。
眼中看到的犀角正是我的儿子,身后牛衣让我对老妻感到愧疚。
我在百岁时的游荡究竟去往何处,桐乡知道我会葬在浙江的西边。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因政治原因被囚禁,他对家庭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是他在狱中对儿子子由的寄托,表达了父爱与无奈。
《狱中寄子由二首》是苏轼在逆境中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诗中不仅反映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深切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第一首诗通过对人生短暂和家庭责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债务”的无奈和对亲情的渴望。苏轼以“青山可埋骨”象征对死亡的接受,体现了他对生死的淡然态度。
第二首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在监狱中孤独的感受。夜晚的凄冷、梦中对家乡的思念、对儿子的牵挂等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悲怆的画面。诗中“牛衣愧老妻”一句,饱含对家庭的愧疚和责任感,显示了诗人深厚的亲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现实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诗人的深邃思想和广阔的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抒发了对亲情、友情的深切眷恋,以及在逆境中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狱中寄子由二首》中表达了对哪个家庭成员的思念?
诗中提到“青山可埋骨”,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