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1:41
原文展示:
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
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
雁聚河流浊,羊群碛草膻。
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
白话文翻译:
在槐树和柳树的野桥边,行驶的尘土在马前暗暗飘扬。
秋风吹向汉地,旅人的道路延伸入胡人的天空。
大雁聚集在浑浊的河流上,羊群在荒凉的草地上游荡。
怎能忍受在陇头宿营,乡愁随着潺潺流水而去。
注释:
- 槐柳:槐树和柳树,常见的树木,象征乡土。
- 行尘:行驶时扬起的尘土。
- 汉地:指汉族居住的地方,通常代表中原地区。
- 胡天: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象征异域。
- 雁聚:大雁成群而聚,常用于描绘秋天的景象。
- 碛:沙土,指干旱、荒凉的地方。
- 潺湲:水流声,指小河的流水声。
典故解析:
- “乡梦逐潺湲”中的“乡梦”指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很普遍,常见于古代诗歌中。
- “雁聚”常常与秋天相连,传达季节变换与离别之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齐己,唐代诗人,名璟,号正觉,生于公元783年,卒于公元849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旅途感受。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中期,诗人可能在旅途中,面对异乡的景色与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旅途的无奈。
诗歌鉴赏:
《送人游塞》是一首表现离愁别绪的诗,诗中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以“槐柳野桥边”引入,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宁静氛围,但随之而来的“行尘暗马前”则揭示了出行的艰辛。诗人通过秋风、雁聚等意象,传递出一种季节更替带来的伤感,尤其是“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将汉地与胡地对比,显示出身处异域的孤独感。最后两句“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乡愁如流水般涌动,难以抑制。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旅途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槐柳野桥边”:描绘乡村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行尘暗马前”:显示出旅途中的艰辛和尘土飞扬的景象。
- “秋风来汉地”:秋风的到来,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
- “客路入胡天”:旅途延伸至胡地,表现出远离故乡的孤独感。
- “雁聚河流浊”:大雁聚集的场景,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也暗示着离别。
- “羊群碛草膻”:描绘旅途中的景象,显示出荒凉和艰难。
- “那堪陇头宿”:表达出对在异乡宿营的无奈与不愿。
- “乡梦逐潺湲”:乡愁如水,难以抑制,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乡愁比作流水,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旅途的艰辛,表现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无尽眷恋。
意象分析:
- 槐柳:象征乡土的亲切感。
- 秋风:代表季节的变换,暗示离别的忧伤。
- 雁:象征迁徙和离别。
- 潺湲:象征着乡愁的流动与不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槐柳”所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鸟
D. 一种水
-
“乡梦逐潺湲”中“潺湲”的意思是:
A. 流水声
B. 风声
C. 雨声
D. 鸟声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诗词对比:
- 齐己的《送人游塞》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旅途的艰辛与孤独,后者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