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5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6:59:47
弦清拨剌语铮铮,
背却残灯就月明。
赖是心无惆怅事,
不然争奈子弦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独自坐在月光下,手指轻拨琵琶,清脆的琴声在夜空中回响。尽管身边的灯光已熄灭,只有明亮的月光陪伴,但他心中并没有任何忧愁。如果心中有惆怅,怎么会忍心弹奏如此动人的琵琶声呢?
本诗并未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可以从中感受到唐代文人对音乐和情感的深刻理解。琵琶在唐代是常用的乐器,常与文人雅士的生活密不可分,体现了当时文化的繁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诗歌、散文,风格平易近人。他的诗作多关注民生,内容广泛,情感真挚,尤其以《长恨歌》和《琵琶行》而闻名。
这首《琵琶》创作于白居易的晚年时期,表面上是描述一个音乐场景,实际上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音乐的热爱。诗中通过琵琶声传达了内心的情感,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沉思。
这首《琵琶》以音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夜晚场景。诗人通过清晰的琵琶声和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弹奏琵琶的美妙,清脆的音色与月光交织,形成了一种绝妙的意境。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情感的反思,强调了在没有忧愁的情况下,音乐的美妙更能打动人心。这种情感的对比使整首诗更具深度,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中所表现的孤独感和对音乐的依恋,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令人沉思。
整首诗的主题是通过琵琶的音乐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人在孤独中对音乐的依赖与内心的平和。它不仅体现了音乐的美好,也反映了人对情感的思索。
诗中“弦清拨剌语铮铮”中的“铮铮”形容什么?
诗人为什么选择在“月明”下弹琵琶?
“赖是心无惆怅事”这句中“惆怅”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