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1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16:20
《东平路中遇大水》 ——高适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 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 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 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 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 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 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 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 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 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 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 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这首诗描绘了天灾带来的严重影响。从古至今,天灾不断,尤其是当前的秋季,雨水绵绵不绝,洪水泛滥。田野被淹没,河流溢出,走在路上只能沿着汶河的方向,经过芦苇荡的地方。望着齐鲁的大地,白云在空中悠悠飘荡。大水横流,淹没了大片土地,虫蛇纷纷聚集在孤零的树旁,麋鹿则逃向小舟。农作物随水波漂流,西边的丰收已无望。家中人们紧紧相依,蛙声和蝾螈的叫声此起彼伏。我又怜惜那些漂流的蚂蚁,羡慕那些在云中自由游玩的鸟儿。农夫无处可依,乡里的老人忧心忡忡。希望圣主能施以仁爱,朝廷能运筹良策,能够保证仓库充盈,免除田租的征收。我的心情郁闷,作为游子也感到悲愁。即便心怀济世之策,谁又能听取我的谋划呢?
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和送别诗闻名。其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及社会生活。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天灾频发之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深切关注和对民众困境的同情。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东平路中遇大水》是一首深具社会责任感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严重影响。诗的开篇提到“天灾自古有”,不仅说明了自然灾害的普遍性,也引发人们对持续困扰的感慨。接下来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洪水的涌动与无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虫蛇、麋鹿的逃亡,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脆弱。
诗中多次提到农民的困境,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尤其是“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一句,直接点出农民在灾后无处可依的悲惨处境。这种同情心与对国家治理的期望相结合,形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此外,诗的最后几句展现了诗人自身的无奈与忧愁。面对灾难,尽管心中怀有济世之策,却又感到无人倾听,表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力感。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整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整首诗以自然灾害为背景,表达了对百姓生活困境的同情与对国家治理的期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诗中提到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诗人对农民的态度是?
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高适的《东平路中遇大水》与杜甫的《春望》都有对民生困境的关注,体现出唐代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高适通过自然灾害描绘了人们的无助,而杜甫则通过国破家亡的背景展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