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39: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39:46
史本乎公,不厌於复。重观绍圣以来之记述,初无及于郑雍。非亲札之具存,虽欲考之而孰从。如王谊李祉之实迹,遍考史录,皆无预乎此案之中。郦保姓名,亦各不同。至于韩忠彦力谏兴狱,直乞陛下且与含容。安寿面析章惇,以为乡风。此皆系其人之大节,而金匮之汗青,皆泯泯于二人之忠。凡此帖纸之所具,以同时附会白帖子之人,犹能秉直以写其衷。抑可以见人心之是非,本无所蔽蒙也。然于此时,凡六人者皆有所抗论,独雍首尾噤然若不预者。佩玉端委,接武夔龙,又何其无一言之献替,广于四总耶。迎合于始,循默于终,而迄不免于党籍之归,此枉道事人之所以不胜於直躬也。
这首诗赞颂了林文节的正直和忠诚,批评了郑雍的沉默和迎合。诗中提到,历史记载应该公正,不应重复错误。重新审视绍圣以来的记述,发现并没有提及郑雍。如果没有亲笔信件的保存,即使想要考证也无从下手。例如王谊和李祉的真实事迹,遍查史书,都没有与此案相关的内容。郦保的姓名也各不相同。至于韩忠彦,他极力劝谏不要兴狱,直接请求皇帝宽容。安寿当面分析章惇的行为,认为这是乡风。这些都是他们的大节,而金匮中的史书,都未能详细记载这两人的忠诚。所有这些记载,都表明即使在同时代附会白帖子的人中,仍有人能坚持正直表达内心。这表明人心的对错,本来就没有被蒙蔽。然而在这个时期,六个人都有所抗争,唯独郑雍始终沉默,仿佛不参与其中。他穿着端庄,举止得体,却为何没有一句建议,广泛于四方呢?开始时迎合,最终沉默,最终不免被归入党籍,这就是枉道事人不如直躬的原因。
作者介绍:岳珂(1183-1243),字肃之,号木斋,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多涉及历史和政治,风格严谨,善于通过诗词表达对时政的看法。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岳珂对林文节的赞颂,同时也是对郑雍的批评。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了作者对正直和忠诚的推崇,以及对迎合和沉默的批评。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展现了作者对正直和忠诚的推崇。诗中提到林文节的正直和忠诚,以及郑雍的沉默和迎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通过对历史记载的重新审视,强调了历史记载的公正性,批评了历史记载中的错误和遗漏。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作者传达了对正直和忠诚的推崇,以及对迎合和沉默的批评。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推崇正直和忠诚,批评迎合和沉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作者传达了对正直和忠诚的推崇,以及对迎合和沉默的批评。
意象词汇:
意象解释: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不包括: A. 王谊 B. 李祉 C. 韩忠彦 D. 安寿
诗中批评的对象是: A. 林文节 B. 郑雍 C. 王谊 D. 李祉
诗中提到的“金匮之汗青”象征: A. 史书 B. 亲笔信件 C. 白帖子 D. 党籍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