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1:4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1:43:58
馀寒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馀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
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
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
牢持有失箸,疾饮无留汤。
曈曈扶桑日,出有万里光。
可怜当此时,不湿地上霜。
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
谁言有百鸟,此鸟知阴阳。
岂时有必至,前识圣所臧。
把酒谢高翰,我知思故乡。
春风依旧带着寒意,吹入我征战的衣裳。
摸着鬓发只觉冰冷,脸上似乎还有创伤。
士兵的耳朵恐怕还在坠落,马毛在风中似乎要被吹僵。
紧紧握住筷子,饮酒时没有留汤。
阳光从东升起,照耀着万里光芒。
可怜此时此刻,地面上却没有露水和霜。
远方的鸿雁飞过,向北成行。
谁说有百鸟,这只鸟懂得阴阳变化。
难道时机总是必然到来,前面早已知晓圣地的埋藏。
举杯告别高远的鸿雁,我知道我思念故乡。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提倡变法,主张改革。其诗风多以豪放、沉郁见称,语言简练而意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春寒时节,表达了作者在征途中的寒冷和对故乡的思念。王安石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变法和挫折,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故而诗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馀寒》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寒仍存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的开头便以“馀寒驾春风”点明了时节,紧接着通过“入我征衣裳”描写寒风刺骨,展现出征战的艰辛。接下来,诗人通过“扪鬓只得冻”展现了个人的感受,诉说着在战斗中被寒冷侵袭的状态。
诗中“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通过士兵和马匹的描绘,生动地传达出战场的严酷与生死未卜的紧张气氛。紧接着的几句,诗人以“牢持有失箸,疾饮无留汤”的生动比喻表现了战斗中的紧迫感。
最后几句,“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引入了对故乡的思念,鸿雁的飞行象征着归途和希望,同时“岂时有必至,前识圣所臧”则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当下艰难时局的感叹,也有对故乡的深情思念,表现了王安石独特的诗歌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寒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征战的无奈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诗中反复出现的寒冷意象与温暖的阳光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诗中丰富的情感层次,展现了王安石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测试:
《馀寒》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安石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鸿雁”象征什么?
A. 战争
B. 归乡与思念
C. 春天
D. 秋天
诗中“扪鬓只得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温暖
B. 失落与孤独
C. 兴奋
D. 快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王安石的《馀寒》表现出思乡的愁苦,而李白的《静夜思》则更多流露出对家乡的柔情。两者虽然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情感的深度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深入理解王安石的《馀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