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19:5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9:54:59
一台称二妙,归路望行尘。
俱是攀龙客,空为避马人。
见招翻跼蹐,相问良殷勤。
日日吟趋府,弹冠岂有因。
一台(指一台马车)称赞了二位才子,回家的路上望着行驶的尘土。
大家都是追求功名的人,偏偏却要躲避马车。
见面时互相问候,显得格外热情。
每天吟咏着诗歌前往朝廷,戴上帽子又有什么真正的原因呢?
“攀龙”意指追逐高位,源于古代对龙的崇拜与象征,龙代表着高贵与权力。“弹冠”是指官员戴帽子的动作,常用来形容为求功名而忙碌的状态。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
这首诗是在韦应物与崔、元二位侍御相逢时写的,表达了他对追求功名与现实生活之间矛盾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于仕途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
这首诗通过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相遇,表现了韦应物对官场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反思。开头的“一台称二妙”便引出了两位优秀的官员,表现出对他们的赞美,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归路望行尘”的淡淡忧伤,似乎在暗示道路上的艰辛与不易。接下来的“俱是攀龙客,空为避马人”更是揭示了追求权势者的共同命运,大家都在为了避开纷扰而选择隐忍。
“见招翻跼蹐,相问良殷勤”则展现了人际关系的表面热情,然而这种热情背后却是无奈和虚幻。最后一句“日日吟趋府,弹冠岂有因”更加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对官场的反思,似乎是在质疑追求名利的真正意义。
整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与内心的挣扎,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功名的冷静思考,揭示了在追求名利过程中人们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无奈,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二妙”指的是:
a) 两位优秀的官员
b) 两位诗人
c) 两位商人
答案:a
“日日吟趋府”中“吟”的意思是:
a) 唱歌
b) 朗读诗词
c) 听音乐
答案:b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生活的美好
b) 官场的虚伪与挣扎
c) 自然的景色
答案:b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韦应物的这首诗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的洒脱。两者在主题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