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05:2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5:23:43
六一泉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一别孤山十八年,
重来忍见讲堂泉。
当时同出师门下,
今日多伤井屋前。
取重欧公名有自,
肯教勤老迹空传。
此铭此意流千古,
凿石为庵不可眠。
我与孤山分别已经十八年,再次相见时却忍不住看到讲堂旁的泉水。我们当年一起从师门中走出,如今却在井屋前感伤万分。虽然我从欧公的名字中得到了启示,但又怎能让勤奋的老迹白白传承下去呢?这铭文和意图将永流千古,凿石为庵的生活让我无法安眠。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董嗣杲(生卒年不详),字子明,号天章,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重返孤山时,经过多年离别,心中感慨万千,表达了对过去师友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六一泉》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讲堂泉的描绘,表达了对师门生活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回忆。在“重来忍见讲堂泉”中,泉水象征着知识的源泉,也代表着青春的回忆,而“今日多伤井屋前”则使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现实的沉重。
诗中提到的“取重欧公名有自”,不仅寄托了对欧阳修的崇敬,也反映了诗人在文学传承中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肯教勤老迹空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诗人希望将自己的努力传承下去,而不是让其成为无用的回忆。
最后两句“此铭此意流千古,凿石为庵不可眠”更是将诗人的情感升华至一种永恒的境界,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哲理的深度与情感的细腻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展现了董嗣杲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师友的怀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对过往的珍视与未来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离开孤山多少年后再回到这里?
诗中提到的“欧公”指的是谁?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词的背景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