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绝句三首》

时间: 2025-05-03 02:16:21

诗句

松柏萧森溪水南,道人只作两团庵。

市区收罢豚鱼税,来与弥陀共一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2:16:21

原文展示:

松柏萧森溪水南,
道人只作两团庵。
市区收罢豚鱼税,
来与弥陀共一龛。

白话文翻译:

松柏在溪水南岸郁郁葱葱,
道人只是在这里住了两个小庵堂。
城市中收完了豚鱼的税,
我来与弥陀共用一个佛龛。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森:指松柏树木生长茂盛,形容环境幽静。
  • 道人:道士,修行的人。
  • :小寺庙或道观。
  • 豚鱼税:指市场上对豚鱼的税收,暗指繁忙的市井生活。
  • 弥陀:佛教的阿弥陀佛,象征西方极乐世界。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修道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教与佛教思想的交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都极具影响力,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可能是对当时社会繁忙与物欲横流的反思。诗中描绘的景象与道教的清净无为相呼应,表达了他对安宁、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绝句,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松柏的苍翠和溪水的流淌,营造了一种幽静的自然氛围。开篇的“松柏萧森”便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和静谧,似乎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接着,诗人提到道人和小庵,暗示了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对比,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第三句提到“市区收罢豚鱼税”,反映了市井的繁忙与世俗的纷扰。诗人在这里显然是对生活的反思,似乎在表达对商业化、物质化生活的不满。而最后一句“来与弥陀共一龛”,则是对佛教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希望与佛共同生活的愿望,体现了他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整首诗以自然描写开头,以人文情怀收尾,表现了诗人内心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喧嚣的逃避,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柏萧森溪水南:描绘了溪水南边松柏的茂密,营造出一个静谧的自然环境。
  2. 道人只作两团庵:提到道士在此处隐居,表明修行者的生活状态,暗示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
  3. 市区收罢豚鱼税:市区的繁忙与生活的琐碎,显示出诗人与世俗生活的疏离感。
  4. 来与弥陀共一龛: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希望与佛共同生活,体现了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松柏萧森”比喻安静、清幽的环境。
  • 象征:弥陀象征着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繁忙世俗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希望逃离纷扰,寻求内心安宁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柏:象征长青、不屈。
  • 溪水:流动的生命象征,寓意生命的无常与流逝。
  • 道人:代表修行与超脱世俗。
  • 弥陀:象征精神寄托与理想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弥陀”指的是哪个宗教的佛?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3. 诗中的“市区收罢豚鱼税”主要反映了什么? A. 生活的清贫
    B. 对商业的热爱
    C. 对世俗繁忙的反思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苏轼的《绝句三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环境,但苏轼更侧重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两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精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中秋月五首 陋居五咏 其五 月台 访杨湖州 中秋月五首 途中再咏金陵 秋兴 甲寅西归江行春怀十首 其四 玉楼春(赠别孟仓使) 除日寄黟山周尊师 洞仙歌(正月二日大雪,自后雨雪屡作,至三十日甲子,始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徒父 鼎字旁的字 川字旁的字 夙夜梦寤 一生九死 伤世 以沫相濡 黄梁一梦 卜字旁的字 穴宝盖的字 广字头的字 治标 两头白面 霜崖 下笔如神 包含疲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