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雪夜寻太白道士》

时间: 2025-04-26 03:16:17

诗句

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

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

蓬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

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

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6:17

原文展示:

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
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
蓬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
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
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白话文翻译:

在雪夜的朦胧中,我沿着小路寻找师父,方向是杏树的东边。石坛旁静静地连着竹林,祭火把山头照得通红。我再次叩拜,打开金箓,焚香请求玉童的帮助。蓬瀛三岛可以到达,天地之间似乎融为一体。别的客人曾留下药物,遇到船只时或许能借到风。出游时居住在鹤上,避祸时则躲入羊群。经过洞口时我不由得回头,登门时却未曾明白。桑田如果可见,沧海又何时能空。

注释:

  • 雪路:指在雪中的道路,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 杏树东:指寻找师父的方向,杏树是传统中常见的象征。
  • 石坛:祭祀的场所,常与道教仪式相关。
  • 醮火:道教的祭火仪式,象征着驱邪避灾。
  • 金箓:道教的法符,具有神秘和权威的象征。
  • 蓬瀛三岛: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道教理想的境界。
  • 玉童:道教中的小神童,负责传递祈愿。
  • 桑田与沧海:象征着人生的变迁与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官至翰林学士,作品多涉及道教和自然,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歌常表达对道教理念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雪夜,诗人怀着对道教理想境界的向往,寻找他的道教师父,体现了诗人对道教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诗歌鉴赏:

《雪夜寻太白道士》是一首充满道教色彩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雪夜、寻找师父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道教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师道的崇敬。开头两句“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通过雪夜朦胧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寻师之旅,杏树作为标志性意象,既是方向的标识,也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接下来的“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则通过静谧的环境与祭火的鲜红形成对比,渲染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诗人对道教仪式的描写,表现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仰。

整个诗篇中,诗人对“蓬瀛三岛”的向往与对别客曾留药的回忆,反映了他对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追求,也暗示了与他人交往中的孤独与渴望。最后几句“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则以哲理的思考结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体现了道教哲学的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描绘雪夜中寻找师父的情景,暗示着诗人心中的迷茫。
    • “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描绘祭坛的静谧和祭火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营造神秘氛围。
    •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表达对道教仪式的重视,体现了对灵界的祈求。
    • “蓬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渴望进入道教理想的仙境,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
    •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回忆与他人的交往,表现出人际关系的复杂。
    • “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象征着追求隐逸生活与避世的愿望。
    • “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揭示人生的无常,表达人生哲理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形成音韵和谐的对比。
    • 意象:雪、竹、火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丰富的画面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比喻:将人生的变迁比作“桑田”和“沧海”,富含哲理。
  •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理想的追求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象征纯洁与孤独,烘托出诗人的心境。
  • 杏树:代表生机与方向,象征希望。
  • 石坛:道教仪式的场所,体现崇高的宗教信仰。
  • 醮火:象征神圣与力量,代表对神灵的祈求。
  • 蓬瀛三岛:传说中的仙境,体现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蓬瀛三岛”象征什么? A. 现实中的地方
    B. 道教理想的境界
    C. 诗人的家乡

  2. 填空题:诗中“再拜开金箓,焚香使__”中的空白应填入哪个词?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雪路”象征着诗人的迷茫。 (是/否)

答案:

  1. B
  2. 玉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李端的诗歌都体现了对道教的向往,但李白更偏向于豪放与洒脱,而李端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大量唐代诗人作品,提供背景与评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古典诗词的流派与风格进行系统分析。

相关查询

虞美人十首 其九 离愁 虞美人 虞美人 题李香君小像 虞美人 休沐日有怀璧妹却寄 虞美人·题苏若兰小像 虞美人 汴西湖 虞美人·更深一盏灯如豆 虞美人 从弟南溟自沉于水,作此悼之 虞美人 和旭初 虞美人 钱仁康教授游庐山,归贻我云雾茶,拈此致谢,不尝此味瞬逾三十六年矣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吻角 鳞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赤字旁的字 椽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润笔之绢 成妖作怪 包含漏的成语 丶字旁的字 癶字旁的字 角字旁的字 诗语 碾坊 高谈弘论 劳伤 雅器 心灰意败 七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鼻字旁的字 钻研故纸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