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6:17
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
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
蓬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
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
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在雪夜的朦胧中,我沿着小路寻找师父,方向是杏树的东边。石坛旁静静地连着竹林,祭火把山头照得通红。我再次叩拜,打开金箓,焚香请求玉童的帮助。蓬瀛三岛可以到达,天地之间似乎融为一体。别的客人曾留下药物,遇到船只时或许能借到风。出游时居住在鹤上,避祸时则躲入羊群。经过洞口时我不由得回头,登门时却未曾明白。桑田如果可见,沧海又何时能空。
李端,唐代诗人,官至翰林学士,作品多涉及道教和自然,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歌常表达对道教理念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本诗创作于一个雪夜,诗人怀着对道教理想境界的向往,寻找他的道教师父,体现了诗人对道教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雪夜寻太白道士》是一首充满道教色彩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雪夜、寻找师父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道教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师道的崇敬。开头两句“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通过雪夜朦胧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寻师之旅,杏树作为标志性意象,既是方向的标识,也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接下来的“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则通过静谧的环境与祭火的鲜红形成对比,渲染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诗人对道教仪式的描写,表现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仰。
整个诗篇中,诗人对“蓬瀛三岛”的向往与对别客曾留药的回忆,反映了他对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追求,也暗示了与他人交往中的孤独与渴望。最后几句“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则以哲理的思考结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体现了道教哲学的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理想的追求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蓬瀛三岛”象征什么?
A. 现实中的地方
B. 道教理想的境界
C. 诗人的家乡
填空题:诗中“再拜开金箓,焚香使__”中的空白应填入哪个词?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雪路”象征着诗人的迷茫。 (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