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14:5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14:56:55
混元神巧本无形,匠出西湖作画屏。
春水净于僧眼碧,晚山浓似佛头青。
栾栌粉堵摇鱼影,兰杜烟丛阁鹭翎。
往往鸣榔与横笛,细风斜雨不堪听。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景,意指自然的神奇和艺术的精巧。春天的湖水如僧侣的眼睛般清澈,傍晚的山色浓重如佛的头颅。栾树和杜鹃花围绕的粉色墙壁摇曳着鱼儿的影子,烟雾缭绕的花丛中,白鹭的翅膀轻盈如云。时常听到榔头声和横笛声,然而微风细雨交错,令人不忍倾听。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山,号孤山,晚号清隐,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林逋一生居住在西湖,尤其以其对西湖的描写而著称,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西湖》创作于林逋晚年,表达了他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欣赏。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寄托了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人情怀和审美观念。
这首诗以西湖的自然景色为主旨,展现了林逋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对艺术的追求。全诗从“混元神巧”开始,引出自然的神奇与艺术的结合,意在说明西湖的美丽不仅在于景色本身,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接下来的每一句都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春水、晚山、鱼影、白鹭等意象融汇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诗中通过清澈的春水和浓厚的晚山,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深邃。特别是“栾栌粉堵摇鱼影,兰杜烟丛阁鹭翎”,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西湖的秀丽与灵动,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一句“往往鸣榔与横笛,细风斜雨不堪听”则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尽管外界的声音让人不堪,但内心的和谐与宁静依然存在。这种情感的对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以及他对自然与艺术的深沉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自然美的赞美,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观,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美的追求。
诗中“春水净于僧眼碧”中的“僧”指的是:
A. 僧侣
B. 神仙
C. 文人
D. 画家
诗中提到的“晚山”是指:
A. 清晨的山
B. 傍晚的山
C. 白天的山
D. 雪山
诗中提到的“鸣榔与横笛”代表:
A. 只有榔头声
B. 只有笛声
C. 两种乐器的声音
D. 没有声音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