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10:4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10:49:47
送弟禹臣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王都寓居树阴少,
惟有墙隅两株枣。
去年相见枣花开,
今年相别枣实好。
枣实未剥风莫吹,
我鬓愁多似蓬葆。
淮南到时何所逢,
秋叶萧萧蟹应老。
忆昔共归江上初,
对饮芦洲月如缟。
半夜鱼跳镜破光,
万事然何足道。
自此重经二十秋,
不改青青岸旁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禹臣的送别之情。在王都的树荫下很少能见到,只有墙角有两棵枣树。去年见面时正值枣花盛开,今年却要分别,枣子成熟得正好。枣子还未剥开,风吹过来让我愁苦,头发像蓬草一样杂乱。从淮南出发,到底能够遇到什么呢?秋天的叶子纷纷飘落,螃蟹也该老了。回想起我们初次回归江边时,对饮于芦洲,明月如素色绸缎。半夜里鱼跃水面,月光破碎,然而这些琐事又何足道呢?自那时起已经经历了二十个秋天,岸边的草依旧是那样的青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尤以五言诗和七言诗见长。梅尧臣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送弟禹臣》是梅尧臣在送别弟弟时所作,表达了对弟弟的不舍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对饮的乡愁,反映了他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送弟禹臣》是一首表现亲情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弟弟的深切思念。开头两句“王都寓居树阴少,惟有墙隅两株枣”简洁而生动,树木的稀少与墙角的两株枣树形成了鲜明对比,设定了诗的基调。接下来的“去年相见枣花开,今年相别枣实好”中,诗人以枣花与枣实的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突出了相见与别离的主题。
中间部分“枣实未剥风莫吹,我鬓愁多似蓬葆”中,诗人通过对枣子的描写表现自己内心的愁苦,细腻地传达出对弟弟离去的无奈与忧愁。接着“淮南到时何所逢,秋叶萧萧蟹应老”则通过秋天的萧瑟景象,描绘出一种岁月无情的感慨,似乎在暗示即便相隔千里,时光依旧在流逝。
诗的最后几句“忆昔共归江上初,对饮芦洲月如缟”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诗人与弟弟在江边把酒言欢,月光下的清澈影像更添了几分柔情。结尾的“万事然何足道,自此重经二十秋,不改青青岸旁草”则将思绪拉回现实,表现出诗人对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平静的接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亲情、离别和时间的流逝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与祝福,蕴含着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墙隅”指的是什么地方?
A. 墙角
B. 墙面
C. 墙外
D. 墙里
诗人对弟弟的感情是怎样的?
A. 冷漠
B. 忧愁
C. 轻松
D. 愤怒
诗中的“万事然何足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不满
B. 对世事的无奈
C. 对人生的坚定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送友人》与《送弟禹臣》:两者均表现送别的情感,但王维的作品更具清新自然之感,而梅尧臣则更多地表现对亲情的深切思念。
《春望》与《送弟禹臣》:杜甫的《春望》反映了时局动荡中的忧国忧民,而梅尧臣的作品则专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提供了丰富的古诗词背景与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