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02:5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02:54:25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伤足
作者:苏辙
少年谬闻道,直往寡所疑。
不知避碍险,造次逢颠危。
中岁鲍忧患,进退每自持。
长存鄙夫计,未免达士嗤。
前日使胡罢,昼夜心南驰。
中涂冰塞川,滉漾无津涯。
仆夫执辔前,我亦忘止之。
马眩足不禁,拉然卧中坻。
异域非所息,据鞍几不支。
昔尝诵楞严,闻有乞食师。
行乞遭毒刺,痛剧侵肝脾。
念觉虽觉痛,无痛痛觉知。
念极良有见,遂与凡夫辞。
我今亦悟此,先佛岂见欺。
但尔不即证,欲往常迟迟。
咄哉后来心,当与初心期。
少年时期我听道理,轻信不疑,
不知避开险阻,匆忙中遇到危险。
中年时我忧虑重重,行动时总是小心谨慎。
心中长期保留着卑微的计谋,难免遭到贤士的嘲笑。
前几天使者回来了,我昼夜心中烦躁不安。
途中冰封河流,波浪翻滚无边际。
仆人牵着马缰,我也忘记了停下。
马儿因眩晕而无法前行,倒在了沙洲中。
异国之地我无法歇息,依靠马鞍几乎无法支撑。
曾经诵读《楞严经》,听说有乞讨的师父。
这个乞丐遭到毒刺,剧痛侵袭他的肝脏和脾脏。
虽然感受到痛苦,但有意识的痛苦更为清晰。
念头达到极点,自然能有所见解,因此与凡夫告别。
我如今也悟到了这一点,难道先佛会欺骗我吗?
只不过你不立即证悟,想要的事情总是迟迟不能实现。
哎呀,后来之心,应与最初的心相期。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苏轼的弟弟,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与兄长苏轼共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是苏辙应命出使契丹时期所作,这首诗表达了他在旅途中遭遇困境的感受,同时结合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理解。
《伤足》以个人的遭遇为切入点,通过对旅途艰辛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表现出一种对青年时期轻信和中年时期忧虑的回顾,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困境与挑战。诗人在回忆中将个人的遭遇与哲理结合,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描绘了旅途的艰辛,特别是身体上的困扰,通过对马受伤的描写,表现了外在困境给内心带来的冲击。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思考,反思人生的选择和认识,表明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以及与世俗生活的断裂。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真实而深刻,带有浓厚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苏辙作为文人对生命的敏感与思索。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内心困惑的反思,强调了在外部困境和内心挣扎中,如何寻求自我觉悟与解脱,体现了苏辙的哲学思考及人生智慧。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古代文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困境的无奈与思考。
苏辙的《伤足》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诗中提到的“马眩”象征什么?
“念极良有见”中的“念”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