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1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14:25
送项山人归天台
作者:杜荀鹤 〔唐代〕
因话天台归思生,
布囊藤杖笑离城。
不教日月拘身事,
自与烟萝结野情。
龙镇古潭云色黑,
露淋秋桧鹤声清。
此中是处堪终隐,
何要世人知姓名。
这首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送别。诗人因与友人提及天台山而生出归隐的思绪,笑着告别繁华的城市,带着简单的行囊和藤杖。诗人不愿被世俗的日月所羁绊,与自然的烟雾和藤萝结下深厚的情感。龙镇的古潭在云雾笼罩下显得格外幽暗,秋天的桧树上露水滋润,清脆的鹤鸣声响起。在这里,是一个可以永远隐居的理想之地,何必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名字?
作者介绍:杜荀鹤,唐代诗人,字季鹰,号秋水,江苏人。他在诗歌创作上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和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杜荀鹤晚年,是他送别友人时的感慨,表现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祝福,反映了他在繁华尘世中的孤独感和对自然宁静的渴望。
《送项山人归天台》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篇以“因话天台归思生”引入,表达了因谈论天台山而生起的归隐思绪,设置了整个诗的主题。接着,诗人用“布囊藤杖笑离城”描绘了友人简朴的出行装束,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不教日月拘身事,自与烟萝结野情”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诗中出现的“龙镇古潭”和“秋桧”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清冷的自然环境,反映出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的理想场所。最后两句“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世俗名利的无关。
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意象丰富,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那种对自由、闲适生活的渴望,充满了哲理的启迪,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篇送别诗,更是一篇关于人生理想的诗篇。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围绕隐逸生活展开,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自然自由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天台”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座城市
C. 一条河流
D. 一座寺庙
“不教日月拘身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世俗的依恋
B. 对时间的珍惜
C.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 对名利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布囊”象征着?
A. 富贵
B. 简朴
C. 忧伤
D. 快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