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10:5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0:56:40
君不见铜雀台边多事土,走上觚棱荫歌舞。
余香分尽垢不除,却寄书林汙缣楮。
岂如此瓦凝青膏,冷面不识奸雄曹。
吕公已去泫余泣,通谱未许弘农陶。
暮年得君真耐久,摩挲玉质云生手。
未知南越石虚中,亦有文章似君否。
西家扑满本弟昆,趣尚清濁何年分。
一朝堕地真瓦砾,莫望韩公无瘞文。
你看,铜雀台旁多事的土,
走上棱角的台子,歌舞声依旧。
香气虽已消散,污垢却难以去除,
却把书信寄托于书林,沾染了缣纸。
怎能如同这瓦片,凝聚青色的膏液,
冷冷的面孔不识奸雄曹操。
吕公早已离去,令我泪流满面,
而通谱未曾允诺弘农陶的篇章。
晚年得君真是耐久,
摩挲着玉质,似云从手中升起。
不知道南越的石虚之中,
是否也有文章能比得上你。
西家扑满是我的弟弟昆,
趣味尚在清浊之间,何时能分得开。
一朝堕落成了真瓦砾,
别指望韩公能留有不朽的文采。
陈与义(生卒年不详),字季常,号竹山,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江西。他的诗风清新,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对社会的感慨。
此诗创作于南宋,正值社会动乱之际,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抒发了对过去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困惑。诗中所提及的“吕公”、“韩公”代表了诗人与历史的对话,表达了对文学与道德的追寻。
《钱东之教授惠泽州吕道人砚为赋长句》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历史、文学、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开头提到的“铜雀台”,既是历史的象征,也隐喻着诗人对往昔辉煌的缅怀。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逐渐转向个人情感,流露出对好友吕公离去的惋惜与对文学成就的渴望,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惋惜。
诗中,诗人与历史人物的对话让这首诗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冷面不识奸雄曹”,不仅是对曹操的评价,也隐含了对当时治世者的批判。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诗歌结构。
最终,诗人在对比中展现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怀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文学所承载的文化记忆。这种情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动性,同时在内容上又让人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叹息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渴望。诗人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一种持久的情感与精神寄托。
诗中提到的“吕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余香分尽垢不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铜雀台”象征什么?
可以将陈与义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在《春望》中同样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苦难的感慨,通过对比,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与历史思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