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留题显圣寺》

时间: 2025-05-02 20:01:33

诗句

渺渺疏林集晚鸦,孤村烟火梵王家。

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

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

只疑归梦西南去,翠竹江村绕白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01:33

原文展示:

《留题显圣寺》
作者:苏轼 〔宋代〕

渺渺疏林集晚鸦,
孤村烟火梵王家。
幽人自种千头橘,
远客来寻百结花。
浮石已干霜后水,
焦坑闲试雨前茶。
只疑归梦西南去,
翠竹江村绕白沙。

白话文翻译:

在遥远的树林中,傍晚时分聚集了几只乌鸦,
孤零零的村庄里,烟火缭绕着梵王的家。
隐士自己种下了千头橘子,
远道而来的客人来寻找盛开的百结花。
浮石上水已干,霜后显得清冷,
焦坑里闲适地试泡雨前的茶。
我只疑是归梦向西南去,
翠竹环绕的江村边,白沙映衬着。

注释:

  • 渺渺:形容远而模糊,轻微而稀疏。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晚鸦:傍晚时分归来的乌鸦。
  • 孤村:孤零零的村庄。
  • 烟火:指炊烟,象征着人们的生活气息。
  • 梵王家:指寺庙或与佛教相关的地方。
  • 幽人:隐士,指远离尘嚣的人。
  • 千头橘:指众多的橘子树。
  • 百结花:一种花,象征着美丽和繁华。
  • 浮石:石头浮在水面上。
  • 霜后水:指霜降后的水。
  • 焦坑:用来烧茶的地方。
  • 归梦:回归的梦境。
  • 翠竹:青翠的竹子。
  • 白沙:白色的沙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苏州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的特点,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留题显圣寺》创作于苏轼流亡期间,正值人生转折之际,心境复杂,借景抒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留题显圣寺》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人文环境的细腻观察。诗中,作者以“渺渺疏林”开篇,便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氛围。通过描绘晚归乌鸦的景象,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傍晚的静谧。在“孤村烟火梵王家”一句中,诗人借助“烟火”一词,勾勒出人们生活的温暖与佛教文化的深沉,形成鲜明对比。

“幽人自种千头橘”,则表现出隐士的自得与安宁,橘子象征着丰收与富饶,暗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接着,作者提到“远客来寻百结花”,不仅描绘了来访者的热情,也隐喻了对友谊的渴望。

后半部分,诗人以“浮石已干霜后水”展示了自然的冷峻,结合“焦坑闲试雨前茶”,呈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最后,诗人以“只疑归梦西南去”结束,表达了对归属的思考与对过往的怀念,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渺渺疏林集晚鸦:描绘远方树林的朦胧景象,传达一种寂寥感。
  2. 孤村烟火梵王家:孤村的炊烟与佛教寺庙相结合,体现生活与信仰的交融。
  3. 幽人自种千头橘:隐士的自给自足,反映出对自然的珍视。
  4. 远客来寻百结花:远道而来的访客,暗喻诗人与友的情谊。
  5. 浮石已干霜后水:自然景象的冷清,给人以孤独感。
  6. 焦坑闲试雨前茶:生动描绘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状态。
  7. 只疑归梦西南去:表达对归属的渴望,模糊的梦境象征着不确定性。
  8. 翠竹江村绕白沙:最终景象的宁静美好,带来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只疑归梦”,将归属与梦境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千头橘”、“百结花”,营造出丰富的自然意象。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谊、归属的深思,体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疏林:象征着孤独与宁静。
  2. 晚鸦:代表时间的流逝,日暮时分的宁静。
  3. 烟火:象征着生活的温暖与人间烟火气。
  4. 千头橘:象征着丰收与自然的馈赠。
  5. 百结花:代表着美好与繁华的追求。
  6. 翠竹:象征着高洁与坚韧。
  7. 白沙:代表宁静与纯洁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渺渺疏林集晚鸦”中的“渺渺”意味着什么? A. 明亮 B. 朦胧 C. 热闹
  2. 诗中提到的“百结花”象征着什么? A. 富饶 B. 美丽 C. 忍耐
  3. “只疑归梦西南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归属感 B. 孤独感 C.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 -杜甫与苏轼的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苏轼更突出隐逸的宁静生活,而杜甫则侧重于家国情怀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渔父曲 渔父词(六之五) 渔父 渔父四时曲·夏 渔父四时歌 渔父 渔父词十三首 渔父咏 渔父用儿甥韵 渔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渣滓洞集中营 众口如一 日暮途远 燕处焚巢 包含箫的成语 隹字旁的字 败俗伤风 破头烂额 见字旁的字 千年枣 手中败将 DNA 斤字旁的字 舟字旁的字 温气 匕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