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21:4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21:43:51
鸟囚不忘飞,马系常念驰。
静中不自胜,不若听所之。
君看厌事人,无事乃更悲。
贫贱苦形劳,富贵嗟神疲。
作堂名静照,此语子谓谁。
江湖隐沦士,岂无适时资。
老死不自惜,扁舟自娱嬉。
従之恐莫见,况肯従我为。
鸟儿被困却仍然记得飞翔,马儿被拴住却常常想念驰骋。
在宁静中无法自胜,不如倾听心中的所向。
你看那些厌倦世事的人,在无事时反而更加悲伤。
贫穷和艰辛使人苦恼,富贵和权势让人感到疲惫。
我为这座堂取名“静照”,这句话说的是谁呢?
江湖中隐居的士人,难道没有适时的资助吗?
老死也不自珍惜,扁舟中自得其乐。
跟随他恐怕无法见到,何况愿意跟随我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风格多样,深受后世推崇。苏轼一生经历丰富,曾因政治原因遭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他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秀州僧本莹静照堂》是苏轼在晚年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由与命运的思考。诗作背景与苏轼的隐居生涯和对世事的看法密切相关,表达了他对富贵与贫贱的反思,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苏轼的《秀州僧本莹静照堂》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诗作,透过“鸟囚”和“马系”的比喻,展现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渴望。诗中开篇以鸟和马的意象引入,生动地描绘出被困之人对自由的向往。接着,诗人通过自省,表达了对世事的厌倦,以及在无事时的孤独与悲伤,这不仅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是对普遍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富贵与贫贱的对比中,苏轼揭示了不同境遇下人们的内心疲惫与苦恼,表现出一种对物质的超然态度。接下来的“作堂名静照”更是引发了对于“静”的思考,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境的追求,诗人似乎在问自己,这种宁静的心境究竟是为了谁?
最后,诗人提到“江湖隐沦士”,在质疑隐士是否有适时资助的同时,隐含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结尾处,诗人以“老死不自惜,扁舟自娱嬉”自嘲,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洒脱态度,虽有对世事的无奈,但仍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整首诗在意象的营造、情感的表达上都非常细腻,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修养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探讨了自由与束缚、富贵与贫贱之间的矛盾。诗人在对世事的无奈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解脱,体现了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反映了他对自由与束缚、富贵与贫贱的思考。
下列哪个意象在诗中象征了追求自由?
诗中提到“无事乃更悲”是想表达什么?
诗人如何看待富贵与贫贱?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秀州僧本莹静照堂》更为内敛,注重内心世界的探索,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直率的情感表达。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展现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