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1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10:01
谒金门(寄远)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春又老。愁似落花难扫。
一醉一回才忘了。醒来还满抱。
此恨欲凭谁道。柳外数声啼鸟。
只恐春风吹不到。断云连碧草。
春天又老去了,愁苦像落花一样难以扫去。
喝醉一回才能忘却,醒来却仍然满怀忧愁。
这份怨恨又能向谁诉说呢?柳树外传来几声鸟啼。
只怕春风再也吹不到这里,断云连着碧绿的草地。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柳外数声啼鸟”可以联想到古诗中春天鸟鸣的意象,常常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李弥逊,字子明,号梦阮,宋代诗人,生活于南宋时期。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情感细腻,尤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而著称。
《谒金门(寄远)》创作于春天,诗人在此时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与自身的愁苦,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谒金门(寄远)》是一首表达离愁别恨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感怀,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愁。开篇以“春又老”引入,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个人的失落感,愁苦如落花般无法清扫,暗示着内心的烦恼难以解脱。
接着,诗人通过“醉”与“醒”的对比,表现出对忘却烦恼的渴望,却又在清醒时陷入更深的忧愁。“此恨欲凭谁道”一句,抒发了对诉说对象的渴求,表现出一种无助和孤独感。
最后几句,鸟鸣与草地的描绘,虽为春的美好景象,却又隐含了诗人对春风再也无法吹到的惋惜,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失去与希望的渺茫。整首诗在意象上形成了春与忧愁的对比,情感上则流露出对过往美好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抒发了诗人内心深沉的孤独感与无奈。通过春天的景象与个人的情感交织,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
诗中“春又老”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希望
“此恨欲凭谁道”中的“恨”指的是什么?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无法诉说的愁苦
“柳外数声啼鸟”中的鸟鸣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诗人的孤独
C. 时间的流逝
《春望》与李弥逊的《谒金门(寄远)》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而李弥逊则聚焦于个人的情感与孤独。两者的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前者的沉重与后者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