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1:04
寄黄、刘二尊师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
矫掌白云表,晞发阳和初。
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
中有无为乐,自然与世疏。
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馀。
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
两位道士住在庐山的两座山峰上,
他们伸展手掌,与白云相接,
在阳光温暖的初晨,洗净了头发。
宁静的夜晚,真诚的伴侣降临,
焚香的烟雾弥漫在空旷的虚空中。
在这其中有无为的乐趣,
自然而然地与世俗分离。
道教的尊者是不可屈服的,
符咒的守护又怎能有闲暇呢?
我在高高的书房向你们致以敬意,
希望你们能示给我一部经典著作。
韦应物(737年-791年),唐代诗人,字子云,号静斋,盛名于诗歌与散文,尤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往往表现出对道教思想的推崇。
此诗写于韦应物在庐山游历期间,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表达了他对道士生活的敬仰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寄黄、刘二尊师》是一首充满道家思想和自然情怀的诗作。在这首诗中,韦应物通过描绘庐山的道士生活,表达了对道教的敬仰,以及对无为而治、与世无争的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
诗的开头,作者以“庐山两道士”入题,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幽的自然环境。道士在山间独处,象征着他们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接着,诗中描绘道士的生活细节,如“矫掌白云表”,展现出道士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道士的行为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更是一种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一句,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安详,焚香象征着对神灵的敬仰,同时也暗示着道教的修炼过程。接下来的“中有无为乐,自然与世疏”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无为而治的哲学认同,道士的快乐源于对自然的领悟与对世俗的超脱。
最后两句“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馀”,强调了道士对信仰的坚持与执着,诗人以“高斋遥致敬”表达了对道士的仰慕与敬意,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智慧。
整首诗在描绘道士的生活时,融入了深厚的道教哲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
描述庐山上两位道士,各自隐居在不同的山峰,暗示他们的独立与清净。
矫掌白云表,晞发阳和初。
道士伸展手掌,似乎在与白云相接,洗净头发,象征着对自然的亲近与清新。
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
夜晚降临,真诚的朋友相聚,焚香的烟雾弥漫在空中,呈现出宁静的氛围。
中有无为乐,自然与世疏。
在宁静中享受无为的快乐,与世俗的纷扰保持距离,体现了道家思想。
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馀。
强调道士对道教信仰的坚定,符咒的守护让他们无暇顾及其他。
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
诗人向道士致以敬意,希望能够学习到一些道教经典。
整体而言,诗歌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推崇、对道士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无为而治的哲学认同,展现了韦应物对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诗中描绘的道士住在哪座山上?
A. 泰山
B. 庐山
C. 华山
答案:B. 庐山
诗中提到的“无为乐”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追求功名
B. 享受自然的宁静
C. 与世争斗
答案:B. 享受自然的宁静
诗人在最后希望道士能示给他什么?
A. 一本书
B. 一部经典
C. 一份礼物
答案:B. 一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