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筑普济堂成述怀七首 其七》

时间: 2025-04-26 03:20:55

诗句

子云为仁方,能事近取譬。

由近推至远,于人庶有济。

杜陵怀广厦,筑基方寸地。

下有将伯呼,上有皇风被。

四者咸来归,讵非宣圣意。

吁嗟兮斯堂,临汝者上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0:55

原文展示

子云为仁方,能事近取譬。
由近推至远,于人庶有济。
杜陵怀广厦,筑基方寸地。
下有将伯呼,上有皇风被。
四者咸来归,讵非宣圣意。
吁嗟兮斯堂,临汝者上帝。

白话文翻译

孔子所说的仁德是方正的,能够借助身边的事物来引申。
从近处推测到远处,对人们都有所帮助。
我在杜陵怀念宽广的房屋,建立基础只需这方寸之地。
下面有将军的号召,上面有皇天的庇佑。
这四者都归于此,难道不是宣扬圣人的意思吗?
唉,这座堂宇,临近的便是上帝。

注释

字词注释

  • 子云:指孔子,《论语》中提到的仁德思想。
  • 为仁方:强调仁德的原则和规范。
  • 杜陵:指杜甫的故乡,象征诗人对理想居所的怀念。
  • 四者:指基础、德行、庇佑、圣意等四个方面。

典故解析

  • 孔子: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提倡仁义。
  • 杜陵:与杜甫有关,体现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过鸣冈,清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怀和社会现实为主题,语言清新流畅,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是诗人反映对理想人文环境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感的表达。

诗歌鉴赏

《筑普济堂成述怀七首 其七》是过鸣冈在追求理想境界的过程中,表达了对仁德和人文关怀的深刻认识。诗中以孔子的仁德为起点,借助身边的事物引申到人类普遍的道德观念,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诗人提到“杜陵怀广厦”,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更是对人文环境的渴望。接着,通过“下有将伯呼,上有皇风被”的对比,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最后,诗中提到的“上帝”,则是对更高道德力量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在情感上历经思考与感慨,透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体现了过鸣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追求,使读者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通过孔子仁德的引入,设定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从近处事物推及到远处的道理。
  • 第三句通过对理想居所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安宁状态的向往。
  • 第四、五句通过将军与皇天的呼应,表现出人间与天界的联系,传达出对社会的责任感。
  • 第六句通过“上帝”一词,表达了对更高道德力量的信仰与依赖。

修辞手法

  • 比喻:借用孔子仁德的形象来引申道德观念。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上帝的临近赋予了诗歌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孔子的仁德为出发点,探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了对理想人文环境与道德力量的追求,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人道关怀与道德规范。
  • 广厦:象征理想的生活环境。
  • 皇风:象征天意与庇佑,代表高尚的道德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子云”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孔子
    • C. 荀子
  2. “杜陵怀广厦”中的“广厦”指的是什么?

    • A. 宽广的屋子
    • B. 高耸的山峰
    • C. 辽阔的田地
  3. 诗中提到的“四者”不包括哪一项?

    • A. 基础
    • B. 德行
    • C. 财富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展现了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诗词对比
过鸣冈与杜甫在对人文关怀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过鸣冈更侧重于理想道德的追求,而杜甫则强调社会现实的苦难,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文学史》
  • 《论语》注释本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樱桃 应製赋射弓诗 因人话建溪旧居 太常乐章三十首其二十八皇帝南郊回御楼将索 无题·巫阳归梦融 送汪鱼亭还里 远游 其二 舟中读书 浮洲寺 五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邑庭 瞈蒙 呼叫 马字旁的字 收揽英奇 地无遗利 街门 矢结尾的成语 舌字旁的字 驴头不对马嘴 敬酒不吃吃罚酒 止字旁的字 正言厉颜 燕垒 瓜字旁的字 包含闿的词语有哪些 木字旁的字 包含殷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