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0:32
蒿蓬如人长,有子呼阿娘。
飘萧垂两鬓,日暮倚门傍。
儿行自空腹,儿归复空囊。
可怜拾遗穗,母子各哀肠。
孤孀自云苦,况乃无孤孀。
吁嗟兮老孀,行路皆感伤。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母亲的悲苦生活。她的生活如同长满蒿草的荒地,孩子在外游荡时呼唤她的名字。母亲的头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变白,黄昏时分,她倚靠在门边,满怀忧伤。孩子外出时空腹而归,口袋里一无所获。可怜的是,他们只能在田野里拾取一些遗落的穗子,母子之间的苦痛相互交织。母亲自言苦楚,尤其是没有丈夫的孤独,令人心痛。叹息声中,年老的寡妇在路上行走,心中满是伤感。
"孤孀"和"老孀"的出现,反映出清代社会中寡妇的悲惨命运,特别是在家庭重视男丁的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状态相对贫困与无助。
过鸣冈,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诗风常常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对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关怀。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许多寡妇和孤独母亲的生活状态。作者通过描绘个人痛苦,揭示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孤独母亲的悲惨境遇。诗中通过对比,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无奈。开头的“蒿蓬如人长”便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隐喻了生活的艰难。母亲倚门而望,满头白发,映射出岁月的流逝与内心的愁苦。孩子出门无法充饥,归来却一无所获,这不仅是生活的窘迫,也是对母亲辛劳的无情回报。最后两句“孤孀自云苦,况乃无孤孀”,则强化了孤独与无助的主题,表达了对寡妇境遇的深切同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深刻揭示了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
整首诗通过寡妇与其孩子的艰辛生活,探讨了母爱的伟大与无奈,以及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冷漠。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深沉而悲伤的,反映了作者对弱者命运的同情与关怀。
蒿蓬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富裕
b) 贫苦
c) 美好
“日暮倚门傍”中的“倚门”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状态?
a) 高兴
b) 忧伤
c) 生气
诗中提到的“孤孀”指的是?
a) 有丈夫的人
b) 丧夫的女性
c) 孩子的母亲
这两首诗与《筑普济堂成述怀七首 其二》在情感表达上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细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