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1:1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1:15:14
证圣寺杏接梅花未开
红蕊曾游此地来,
青青今见数枝梅。
只应尚有娇春意,
不肯凌寒取次开。
在这里,红色的花蕊曾经来过,
如今只见几枝青梅。
应该还有娇嫩的春意,
不愿在寒冷中随便开放。
诗中提到的“红蕊”与“梅花”,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杏花和梅花在古诗词中经常用来比喻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王安石通过这两种花的对比,表达了春意盎然的期待。同时,这也暗示了自然界的节奏和花开花落的规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提倡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主张“新法”,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雅致而富于哲理。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晚年,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内心感到焦虑与失落。在此背景下,他以梅花的未开象征自己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现状的无奈,表达了内心深处对美好春天的渴望。
这首诗以“杏接梅花未开”为题,开篇通过“红蕊曾游此地来”一语,点明了杏花曾经盛开的情景,带给人们春的想象。接着,诗人用“青青今见数枝梅”描绘出眼前的梅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梅花的期待和对春天的渴望。然而,梅花的未开又让人感到一丝惆怅,诗中“只应尚有娇春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生命力的感知与向往,梅花不肯凌寒而开,似乎在象征着一种对生命的坚守与选择。整首诗通过对花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生命的美好,同时也隐含着对时间流逝与生命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索。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生命的思考,既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又隐含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对生命选择的尊重与珍视,强调了在逆境中的坚持与美好。
“红蕊曾游此地来”中的“红蕊”指什么?
a) 梅花
b) 杏花
c) 桃花
诗中提到的梅花为什么“只应尚有娇春意”?
a) 因为它已经开了
b) 因为春天的气息依然存在
c) 因为它不喜欢寒冷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失落
b) 期待与渴望
c) 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