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7:14
逍遥咏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亦莫恋此身,亦莫厌此身。
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
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
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
全诗翻译:
不要对自己的身体有所眷恋,也不要对它有所厌恶。
这身体有什么值得恋恋不舍的呢?它是万劫烦恼的根源。
这身体又有什么值得厌恶的呢?它不过是聚集在虚空中的尘埃。
既无恋也无厌,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人。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思想反映了道教和佛教对生命和身体的看法,强调超脱与自在。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特别是关注民生,倡导社会正义,作品涵盖了诗、词、曲等多种形式。
创作背景
《逍遥咏》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可能受到他个人经历和道教思想的影响。此时他已经历多次官场浮沉,心中对人生的看法逐渐趋向超脱,对身体与烦恼的看法愈加淡然。
《逍遥咏》是白居易探索生命意义与个人解脱的哲理诗。诗中“亦莫恋此身,亦莫厌此身”开头便直接抛出核心观点,强调对身体的无执着,无论是偏爱还是嫌弃。这样的情感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洞察。
其后两句“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诗人以更为深刻的哲理来说明身体的短暂与烦恼的根源,让人意识到执着于肉体只会让人在烦恼中挣扎。接着,“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则通过比喻将身体比作虚空中的尘埃,意在表明人生的无常与虚幻,身体并无本质的价值。
最终,诗人在结尾“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中,达到了人生的解脱境界。真正的逍遥在于心灵的自由,而非肉体的羁绊。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示了白居易对自我与生命的独立思考,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身体和烦恼的超然态度,强调人生应追求内心的自在与逍遥,反对对身体的执着与烦恼的纠缠,体现了白居易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的《逍遥咏》主要表达了对身体的什么态度?
A. 留恋
B. 厌恶
C. 超脱
D. 忽视
“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中“万劫”用来形容什么?
A. 身体的价值
B. 生命的长度
C. 烦恼的无尽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白居易与李白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虽然都有追求自由的愿望,但李白的诗更为豪放,而白居易则更加沉思与内省,反映出不同的个性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