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5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9:11
作者: 苏辙 〔宋代〕
细莎为屦如编须,轻葛为服如剪莩。
寒泉洒屋朝露濡,霜簟可荐机可扶。
风鸣牖间如吹竽,此虽有暑宜亦无。
庭前峻山槎之余,盆中养鳅大如鱼。
荻生抱甲未见肤,蔓起上屋将县壼。
麦苗高齐可藏乌,此虽非野仅亦如。
兄居溪堂南山趺,渥足溪水惊雁凫。
澄潭百丈清无淤,将往思我立踟躇。
东轩鄙陋何足居,欲行不行系辕驹。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受。细密的莎草做的鞋子就像编织的须发,轻薄的葛布衣服如同剪裁的莩草。寒泉从屋内流出,晨露湿润了屋子,霜制的竹席可以用来坐卧,风声在窗间如同吹奏的竽乐。尽管有炎热的天气,但这里依然显得清凉宜人。庭前的高山和树木,旁边的盆中养着像鱼一样大的鳅鱼。荻草长得很茂盛,却未见花苞,藤蔓攀爬上屋顶,像要悬挂壶瓶。麦苗长得齐整,足以藏住乌鸦,这里虽然不是野外,但也有自然的气息。我的兄长住在溪边的堂屋里,溪水淹没了双足,惊起了水中的雁鸭。清澈的潭水有百丈深,无任何淤泥,我想去那儿,却因犹豫而停滞。东边的轩室简陋,实在不值得我留恋,想要出发却被系住了缰绳。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兄苏轼齐名。其诗词以清新、明朗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春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在闲暇时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苏辙的《四月二十八日新热寄仇池》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春天场景,诗中的意象生动而富有画面感。开头几句描绘了诗人身边的事物,细莎鞋和轻葛衣,表现了春日的清新与舒适。接着,诗人描绘了屋内外的景致,寒泉与晨露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氛围。风声如同乐器的吹奏,虽有暑气却又感觉宜人,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诗中庭前的高山和盆中养着的鳅鱼,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人提到麦苗高齐,可以藏乌,暗示了自然的生机与丰饶。接着,兄弟居住的溪堂则引入了家庭的温暖,溪水浸足,带来清凉与惬意。
最后,诗人对东轩的鄙陋与欲行不行的矛盾,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满与对自由的渴望。这一段落让整首诗有了情感的起伏,使得诗的境界更为深刻。整首诗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展现了宋代诗人对人、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反映了对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辙的《四月二十八日新热寄仇池》写于哪个季节?
诗中提到的“细莎”为何物?
诗中描述的溪水对诗人的感受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