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7:2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7:27:24
作者: 苏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鸡鸣东海朝日新,光蒙洲岛雾雨匀。
一曦石上遍生耳,幽子自食无来宾。
寄书乞取久未许,箬笼蕉囊海神户。
一掬谁令堕我前,无为知我超诸数。
此身不愿清庙瑚,但愿归去随樵苏。
龟龙百岁岂知道,养气千息存其胡。
尘中学仙定难脱,梦里食芝空酷烈。
中山军府得安闲,更试朝霞磨镜铁。
鸡鸣时分,东海的朝阳初升,光辉笼罩着洲岛,雾气与细雨交融。一缕晨曦洒在石头上,耳边响起生机勃勃的声音,孤独的我自给自足,无需他人来访。寄去书信请求索取,长久以来未曾得到回应,竹笼和香蕉囊藏着海神的门口。是谁将这杯水洒在我面前,何必知道我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这身不愿在清庙中受供奉,只想归去,随同樵夫苏子而行。龟龙活百岁又有何用,养气千息又能存什么呢。尘世中想要学得仙术,实在难以脱身,梦中食芝也只是空虚的奢望。中山的军府安稳自在,试试看朝霞下磨亮镜子。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苏轼之弟。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辙晚年,正值其政治生涯的低谷,内心感到孤独与无奈,渴望归隐自然,以逃避世俗的烦恼。
《次韵石芝》以清晨的海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诗中通过描绘早晨的景象,展现了宁静而美好的自然意境,并与自己的内心感受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面对孤独时,表现出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不依赖他人,体现了一种独立的人生态度。对“学仙”的渴望和“尘中难脱”的无奈,传达出对现实的反思与追求自由的渴望。同时,诗中所提到的“清庙瑚”和“樵苏”的意象,反映了诗人希望归隐田园、追求简单生活的理想,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测试:
诗中“鸡鸣”象征什么?
A. 夜晚的结束
B. 新的一天开始
C. 闹钟声
答案: B
诗人希望归隐自然的原因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渴望自由与宁静
C. 寻找朋友
答案: B
诗中“尘中学仙定难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现实的无奈与厌倦
C. 对仙人生活的憧憬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