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22:5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22:57:57
官是劝农官,种桑亦其所。
安得陌上人,隔叶攀条语。
这首诗表达了对农业的关心和推动。在政府官员的劝导下,农民们种植桑树,这正是他们应当做的。然而,路上的人又如何能在树叶间隔着攀谈呢?
这首诗表达了农耕文化的重要性。种桑养蚕在古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政策和社会风貌。诗中提到的“陌上人”可以理解为对生活在农村中的普通人的描绘,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轩,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东坡的弟弟。他在诗词、散文等多方面都有造诣,尤其擅长诗歌和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这首诗产生于宋代,背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的重视,政府官员通过鼓励农民种植桑树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创作目的是希望唤起人们对农业的关注,并希望通过沟通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农业的关切,特别是种桑的必要性。诗的开头通过“官是劝农官”直接指出了官府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责任。接着提及“种桑”,不仅是对农村经济活动的描绘,更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一种强调。
诗中“安得陌上人”一句,巧妙地将政治与民生结合,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尤其是在自然环境的阻隔下。隔叶攀条的意象生动形象,传达出一种无奈和期盼,使得整首诗在质朴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温和而又略带忧虑的,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深切关注,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它不仅反映了苏辙对农业的认同与支持,更体现了他对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农业的关注与对人际沟通的思考,反映了社会和谐的期望。通过对种桑和官员劝导的描写,展现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也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和谐交流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官”指的是谁?
“安得陌上人”中的“陌上人”指的是什么?
诗中的“种桑”意味着什么?
《静夜思》同样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思考,但侧重于个人的情感;而《南园》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展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特点,反映了不同的主题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