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中春感兴》

时间: 2025-04-26 21:00:10

诗句

春风日日雨时时,寒力潜从暖势衰。

一气不言含有象,

万灵何处谢无私。

诗通物理行堪掇,道合天机坐可窥。

应是正人持造化,尽驱幽细入垆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00:10

原文展示

春风日日雨时时,寒力潜从暖势衰。
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诗通物理行堪掇,道合天机坐可窥。
应是正人持造化,尽驱幽细入垆锤。

白话文翻译

春风每天都在吹,细雨时常降落,寒气在悄悄地减弱。
万物的气息无声无息地蕴含着象征,万物生灵又在哪里感恩这无私的恩泽呢?
诗的内涵与自然法则相通,哲理的奥义可以探索。
应是那些正直的人掌握了自然的变化,将细微的事物都融入到创造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力:指寒冷的力量。
  • :隐秘地,默默地。
  • 一气:指自然界的气息。
  • 万灵:指所有生灵。
  • 谢无私:感激无私的自然恩惠。
  • 持造化:掌握自然的变化。
  • 幽细:细微而隐秘的事物。
  • 垆锤:指锤炼、创造的过程。

典故解析:

  • “造化”:指自然界的变化和造物的力量。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象征自然的神秘力量。
  • “万灵”:通常用来指代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强调其和谐共处和自然的恩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子余,号归山,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34年。他在诗歌创作上以其蕴含深邃哲理和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齐己的诗多涉及自然、人生哲理以及道教思想,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中春感兴》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中国古代文化繁荣时期。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气息与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哲思,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中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中春感兴》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诗作。从全诗来看,齐己通过描写春风和细雨的细腻变化,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生机。诗中“寒力潜从暖势衰”一句,生动地传达了寒冷逐渐褪去、温暖开始占据自然的过程,给人以希望和生机的感觉。接下来的“万灵何处谢无私”则引发人们对自然馈赠的思考,让读者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的无私和博大。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诗歌本质的探索,“诗通物理行堪掇,道合天机坐可窥”,表明了诗歌不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对自然法则的理解与探究。齐己在这里将诗歌与哲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强调了诗人的责任和使命。最后一句“尽驱幽细入垆锤”则寓意诗人应将细腻的观察和感悟转化为创作的动力,锤炼出更具深度的艺术作品。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表象下,蕴藏着丰富的哲理,是对自然、生命和诗歌本质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风日日雨时时:描绘春季的气候特点,春风和细雨交替出现,营造出温暖而湿润的氛围。
  2. 寒力潜从暖势衰:寒冷的力量在悄然退却,温暖的势头逐渐增强,暗示自然界的变化。
  3. 一气不言含有象:自然界的气息虽无声息,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4. 万灵何处谢无私:自然的恩惠是无私的,生灵又该如何感恩呢?
  5. 诗通物理行堪掇:诗歌与自然法则相互通连,能够深入探讨。
  6. 道合天机坐可窥:道理与自然的奥秘相合,可以静坐思考。
  7. 应是正人持造化:正直的人掌握了自然的变化。
  8. 尽驱幽细入垆锤:应将细微的事物融入到创造的过程之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变化比作人们的感受,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自然的力量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形成了和谐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描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诗歌与自然法则的内在联系。诗人意在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强调生命的复苏与自然的无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风:象征温暖与复苏,代表希望。
  2. 细雨:象征滋润与生命的滋养。
  3. 寒力:象征阻碍与退去的困境。
  4. 万灵:象征自然中的生灵,体现生生不息的循环。
  5. :象征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力”指的是: A. 温暖的力量
    B. 寒冷的力量
    C. 生机的象征

  2. “万灵何处谢无私”意指: A. 生灵对自然的感恩
    B. 生灵不需要感恩
    C. 自然的力量

  3. 诗人通过春天的描绘想要表达: A. 对冬天的怀念
    B. 对生命复苏的思考
    C. 对自然的批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齐己与王维在描绘自然时都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但齐己更侧重于哲理的探讨,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清老韵 送游尧臣归闽六首 閒居即事 和萧参议游岳麓八绝 其五 和马宜州卜居七首·白莲池 招魏倅项教授小饮 和王宗礼送行韵 西兴阻风 吕待制所居八咏·藤洞 用元韵答清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邑字旁的字 膺箓受图 岩堡 意在笔外 卝字旁的字 包含昧的词语有哪些 窝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党战 貝字旁的字 穆穆纯纯 四字头的字 月字旁的字 其乐融融 黄锺毁弃 包含珥的词语有哪些 厚葬 一无所知 香荃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