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7:2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7:27:02
犹恨溪堂浅,更穿修竹林。
高人不畏虎,避世已无心。
隐几颓如病,忘言兀以喑。
茅茨追上古,冠盖谢当今。
晓梦猿呼觉,秋怀鸟伴吟。
暂来聊解带,屡去欲携衾。
湖上行人绝,阶前暮雪深。
应逢绿毛叟,扣户夜抽簪。
我仍然觉得溪边的这间茅堂太浅了,想要更深入那修竹林中。
高人不怕老虎,隐居生活已没有心思。
隐居的桌子像病人般颓废,忘了说话而变得沉默。
茅屋追寻古人的风范,官帽车马早已不再。
清晨的梦中听见猿猱的呼唤,秋天的情怀伴随着鸟儿吟唱。
暂时来此解开衣带,常常离去时想带上被子。
湖上的行人已经绝迹,台阶前的暮雪已深。
应该会遇到那位绿色毛发的老者,敲门时夜里取下簪子。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且擅长用生活中的细节来抒发情感。
此诗写于苏轼隐居于南溪之时,表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社会的思考。诗中反映了他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失落感。
苏轼的《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不仅是对隐居生活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诗人表达了对溪边茅堂的略微不满,想要更深地融入自然,反映出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接下来的两句则强调了高人的超然境界,他们不畏世俗的纷扰,寻找内心的平静。
诗中提到的“隐几颓如病”,则传达了一种隐居的孤独感,隐士的生活虽然安静,却也可能让人感到无趣和枯燥。此时,诗人似乎在思索隐居的意义,是否真的能摆脱世俗的纷扰,找到内心的安宁。接下来的描写更是通过“晓梦”和“秋怀”两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内心深处的感伤。最后几句则描绘了寂静的环境,湖上的行人已经绝迹,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孤独的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思考与感悟,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幅自然的画卷,更是一种哲学的探讨。
整首诗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内心的情感波动,反映了对高洁人生的向往和对繁华世界的淡漠。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是由谁创作的?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陶渊明
诗中提到的“高人不畏虎”意指什么?
A. 高人不怕危险
B. 高人喜欢爬山
C. 高人善于捕猎
D. 高人无所畏惧
诗中“晓梦猿呼觉”描绘的是哪个时刻?
A. 黄昏
B. 清晨
C. 正午
D. 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