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赠上天竺辩才师》

时间: 2025-05-12 07:08:01

诗句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7:08:01

赠上天竺辩才师

原文展示: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白话文翻译:

南北有一座山门,上面和下面各有一座天竺寺。
中间有位老法师,身形瘦长,像只鹳鸟。
我不知道他修行的是什么道理,他的碧眼照亮了山谷。
见到他我感到心旷神怡,仿佛洗净了所有烦恼的毒。
他坐在这里,吸引了一大群人,男女都对他恭敬礼拜。
我有一个长头发的孩子,脸颊如犀牛角般突出。
四岁时还不懂得走路,背负着烦恼的重担。
师父来为我摩顶,像追赶奔跑的鹿一样起身。
我才知道戒律中有妙用,可以帮助我摆脱束缚。
何必谈论《法华经》,假装狂妄地吃鱼肉呢?

注释:

  • 天竺:古代印度的称呼,佛教的发源地。
  • 法师:指佛教寺院的和尚或僧侣。
  • 摩顶:摩顶礼是佛教中的一种礼仪,表示尊敬和恭敬。
  • 戒律:佛教中的戒律指修行者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内容、风格上都具有极高的成就,融诗、词、文于一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苏轼晚年,可能是在他出任浙江知州期间,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感受到内心的清净与宁和。此时的他已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对生活与佛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老法师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体悟。诗中通过“碧眼照山谷”展现法师的智慧与超脱,给人以清凉的感觉,仿佛洗净了内心的烦恼。而诗人将自己的孩子与法师进行对比,突显出自己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法师为他“摩顶”的瞬间,象征着佛法的启迪和对心灵的解脱。最终,诗人借用“何必言法华”的句子,表达出对表象与内涵的思考,指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表面的仪式,而在于内心的真实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描述佛教寺庙的地理位置,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

  2.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形象地描绘法师的外貌,强调其修行的严谨与超然。

  3.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表达对法师修行的敬畏与不解,碧眼则象征智慧的光辉。

  4.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描述见到法师后的心境变化,突出清净的佛教思想。

  5.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展现法师的威严与影响力,吸引众人前来朝拜。

  6.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诗人自述,暗示自己在世俗中的烦恼与困惑。

  7.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表达内心的无奈与重担,象征对人生的迷茫。

  8.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法师的帮助让诗人感受到释然,象征灵魂的觉醒。

  9.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领悟到佛教戒律的智慧,能够解脱内心的束缚。

  10.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质疑那些表面修行的人,强调内心的真实体验更重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法师比作鹳鹄,突出其超然的形象。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如“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法师的形象,探讨了修行的真实意义,强调内心的觉悟与解脱,而非表面的仪式和教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赞美与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山门:象征佛教的入口,代表着修行的开始。
  • 法师:代表智慧与超脱,象征着指引与启迪。
  • 碧眼:象征深邃的智慧与洞察力。
  • 鹿:象征自由与灵动,代表追求内心的解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法师主要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智慧与超然
    • C. 财富
  2. 诗人在何种状态下感到“洗尽烦恼毒”?

    • A. 见到法师
    • B. 与朋友交谈
    • C. 回忆往事
  3. “何必言法华”中的“法华”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佛教经典
    • C. 一种饮食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 - 苏轼
  • 《梅花》 - 王安石

诗词对比: 可以将苏轼的《赠上天竺辩才师》与王维的《鹿柴》进行比较,二者都展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关系,但前者更侧重于宗教与内心的觉悟,而后者则强调自然景色的宁静与优雅。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人的思想与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文学概论》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水龙吟·玉皇殿阁微凉 鹧鸪天·上巳风光好放怀 鹧鸪天·东阳道中 玉楼春 其五 效白乐天体 水调歌头·巩采若寿 卜算子(饮酒败德) 有以事来请者俲康节体作诗以答之 念奴娇·梅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留时 包字头的字 笑哂 鹿字旁的字 佣作 软玉温香 举觞 赤字旁的字 匿瑕含垢 又字旁的字 东差西误 薏苡之嫌 绝育 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病入膏肓 走字旁的字 跨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