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2:5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2:52:28
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
如君事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
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
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先帝曾亲手收纳了十五位英才,四方无不争相观瞩那些雄伟之举。如君的事业确实值得重用,但我年老体衰,实在不值得再提论。在经历了十年的沉浮后,生死离合间又有多少人能够存活?日后在京口寻访往日的遗迹,宿草上必然会留下泪痕。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本诗写于王中甫去世之际,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与感慨。诗中体现了苏轼在经历了政治波折后的沉思,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同年王中甫挽词》是苏轼为悼念好友王中甫而作的一首挽诗。这首诗通过回忆先帝的英明和后来的沉浮,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首联以“先帝亲收十五人”开篇,点明了历史背景,表达出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怀念。接着,苏轼以“如君事业真堪用”引出对王中甫的赞美,认为其才华和事业是值得重用的,表现出对朋友的赞誉与期望。
然而,苏轼在赞美之余,感叹自己“衰迟不足论”,显现出他对自己年老的自知之明,表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接下来的“出处升沉十年后”更是将个人的生命经历与历史的变迁相结合,反映出人生的悲欢离合,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无奈与悲凉。
最后两句“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描绘出诗人在未来寻访故地时,遗迹上仍会流下泪痕,寓意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与追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构思精妙,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以悼念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了苏轼对历史、友情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先帝亲收十五人”中的“十五人”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鹏鹍”象征什么?
“死生契阔几人存”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