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1:48:36
昔与君同巷,参差对柴荆。
艰难奉老母,弦歌教诸生。
藜藿饱臧获,布褐均弟兄。
贫贱理则穷,礼义日益明。
我亲本知道,家有月旦评。
逡巡户牖间,时闻叹息声。
善恶不可诬,孝弟神所听。
我见此家人,处约能和平。
它年彼君子,岂复地上行。
尔来三十年,遗语空自惊。
松阡映天末,苦泪缘冠缨。
子亲八十五,皤然老人星。
安舆及禄养,平反慰中情。
月俸虽不多,足备甘与轻。
今年复考课,得秩真代耕。
倚门老鹤望,策马飞鸿征。
归来岁云莫,手奉屠苏觥。
我诗不徒作,以遗乡党铭。
〈君昔尝税居,与敝庐东西相望,武昌君见其家事,知非贫贱人也。
此语未尝语人,俯仰三十年矣。
因君西归,作诗言之,不觉流涕。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1:48:36
送程建用宣德西归
苏辙 〔宋代〕
昔与君同巷,参差对柴荆。
艰难奉老母,弦歌教诸生。
藜藿饱臧获,布褐均弟兄。
贫贱理则穷,礼义日益明。
我亲本知道,家有月旦评。
逡巡户牖间,时闻叹息声。
善恶不可诬,孝弟神所听。
我见此家人,处约能和平。
他年彼君子,岂复地上行。
尔来三十年,遗语空自惊。
松阡映天末,苦泪缘冠缨。
子亲八十五,皤然老人星。
安舆及禄养,平反慰中情。
月俸虽不多,足备甘与轻。
今年复考课,得秩真代耕。
倚门老鹤望,策马飞鸿征。
归来岁云莫,手奉屠苏觥。
我诗不徒作,以遗乡党铭。
君昔尝税居,与敝庐东西相望,
武昌君见其家事,知非贫贱人也。
此语未尝语人,俯仰三十年矣。
因君西归,作诗言之,不觉流涕。
曾经和你一起住在巷子里,彼此相对着柴门与荆棘。
艰难地侍奉年迈的母亲,教导学生吟唱歌谣。
虽然生活贫困,但能吃饱藜和藿,兄弟们都穿着粗布衣。
贫穷和困顿的道理让人窘迫,礼义则日渐清晰。
我自己早已明白,家中有月旦评。
徘徊在门窗之间,时常听见叹息声。
善恶不能被诬蔑,孝顺与兄弟情是神灵所听。
我看到这个家的人,处事约定能和睦。
将来的某一年,君子又何必在人间行走?
从此已过三十年,遗留下的话语让我惊讶。
松林在天边映衬,泪水因冠缨而流淌。
我的父亲已八十五岁,白发苍苍如老人星。
安稳的车子和丰厚的俸禄,平反了我心中的情怀。
虽然月俸不多,但足够让我安然自得。
今年再度考核,得到的俸禄确实是代替耕种。
倚在门口的老鹤在望,策马飞鸿去征程。
归来时岁月无常,手中捧着屠苏酒杯。
我的诗不是徒然作的,目的是留给乡党铭记。
你曾经住在我家附近,互相望着。
武昌的君子了解我的家事,知道我不是贫贱之人。
这些话从未向人提起,俯仰之间已过三十年。
因你西归,作此诗以言之,不觉流下了泪水。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及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共同倡导“理学”,并在文学上有杰出的成就。
此诗作于苏辙送别朋友程建用之际,表达了对于友人的思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对家人、朋友的深厚情感。
《送程建用宣德西归》是一首情感真挚、内涵深刻的送别诗。诗中不仅有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自身生活的深刻反思。开篇以“昔与君同巷”引入,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亲密关系,接着描述了生活的艰辛与对老母的奉养,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孝心和责任感。通过对“藜藿饱臧获”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贫贱生活的无奈与接受,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礼义的坚持。
在对家庭的描绘中,诗人提到“家有月旦评”,显示出对家庭和谐之重视。通过“叹息声”和“善恶不可诬”,诗人反映出对社会伦理的思考。在后半部分,诗人用“松阡映天末”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以“诗不徒作”来强调写作的意义,诗人希望通过诗歌传递对乡党和友人的情感,表达了深厚的乡情与人际关系。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既表现了个人情感,又融入了对社会和家庭责任的思考,是一首具有典型宋代风格的抒情诗。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友人的送别与对人生的感悟,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家庭、友情以及社会责任的重视。诗人通过个人经历与情感,传达出对生活的理解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宋代士人的风范与情怀。
本诗的作者是?
A. 苏轼
B. 苏辙
C. 李白
D. 杜甫
诗中提到的“藜藿”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野菜
C. 一种水果
D. 一种药材
诗人对自己父亲的年纪是?
A. 八十
B. 八十五
C. 九十
D. 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