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9:2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9:23:40
原文展示:
别雒下一二知己 谭用之 〔唐代〕 金鼎光辉照雪袍,雒阳春梦忆波涛。 尘埃满眼人情异,风雨前程马足劳。 接塞峨眉通蜀险,过山仙掌倚秦高。 别来无限幽求子,应笑区区味六韬。
白话文翻译:
金鼎的光辉照耀着雪白的袍子,我在雒阳的春梦中回忆着波涛。 眼前满是尘埃,人情变得陌生,前程风雨中马儿也感到劳累。 连接着边塞的峨眉山通向蜀地的险峻,越过山岭,仙人的手掌倚靠着秦地的崇高。 离别之后,我无限地寻求着幽静的子夜,应该会嘲笑我这小小的六韬之味。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用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含蓄而深沉。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离开洛阳时,对友人的告别之作,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旅途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离开洛阳时所作,可能是由于官职调动或其他原因。诗中流露出对洛阳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旅途的不安,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境遇的感慨和对世态人情的洞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金鼎的光辉和雪袍的洁白开篇,象征着诗人的荣耀和纯洁。雒阳春梦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尘埃满眼和人情异,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人际关系变化的感慨。风雨前程和马足劳,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和对未来的忧虑。接塞峨眉和过山仙掌,通过地理意象表达了旅途的险峻和高远。最后,别来无限幽求子和应笑区区味六韬,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和对自身学识的谦逊。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语言含蓄,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诗人通过对荣耀、纯洁、动荡、纷扰、艰难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复杂和多变,以及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和对自身学识的谦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金鼎光辉”象征什么? A. 荣耀和权力 B. 纯洁和高贵 C. 动荡的生活 D. 社会的纷扰
“雒阳春梦忆波涛”中的“波涛”比喻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动荡的生活 C. 纯洁和高贵 D. 荣耀和权力
“尘埃满眼人情异”中的“人情异”指什么? A. 人际关系的变化 B. 社会的纷扰 C. 旅途的艰辛 D. 心灵的宁静
“过山仙掌倚秦高”中的“仙掌”比喻什么? A. 高耸的山峰 B. 边塞的险峻 C. 纯洁和高贵 D. 荣耀和权力
“应笑区区味六韬”中的“六韬”比喻什么? A. 浅薄的学识 B. 心灵的宁静 C. 动荡的生活 D. 社会的纷扰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