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0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08:37
作者: 苏辙 〔宋代〕
谁人画此二菩萨,趺坐花心乘象狻。
弟子先后执盂缶,老僧槎牙森比肩。
出林修道几世劫,颜貌伟丽如开莲。
重崖宛转带林树,野水荒荡浮云天。
峨眉高处不可上,下有绝涧锢九泉。
朝阳未出白雾起,有光升天如月圆。
灵仙居中粗可识,有类白兔依清躔。
游人礼拜千万万,迤逦渐远如飞烟。
五台不到想亦尔,今之画图谁所传。
吾兄子瞻苦好异,败缯破纸收明鲜。
自従西行止得此,试与记录代一观。
谁画了这两位菩萨,他们盘坐在花心上,骑着狻猊(象的形状)。
弟子们相继捧着盂和缶,老僧的白发比肩。
出林修道经历了多少世劫,面容伟岸如盛开的莲花。
重峦叠嶂间带着树木,野水在荒凉中荡漾着浮云。
峨眉山高处人难以攀登,山下有绝涧锁住九泉。
晨曦未出,白雾升起,有光辉冉冉升天如同圆月。
灵仙居所大约可以辨认,有如白兔依偎在清影中。
前来朝拜的人数不胜数,渐渐远去如同飞烟。
五台山未到的地方也是如此,今天的画作又是谁传下来的?
我的兄弟子瞻特别喜欢奇异的事物,破旧的绢布和纸张却收得鲜明。
我自西行而来,得到了这个,试与后代记录一观。
苏辙,字子瞻,号涑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之弟。他与兄长共同倡导“理学”,作品多以诗、文、词著称,风格多样,语言流畅。
此诗创作于苏辙的西行途中,可能受到当时佛教文化的影响。借画作表达对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崇敬,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思考。
《画文殊普贤》是一首描绘佛教菩萨形象的诗,诗中通过对画作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与敬仰。全诗以画面为引,层层展开,既有菩萨的威仪,又有弟子与僧侣的朝拜场景,展现出一种庄严的宗教氛围。
诗的开头以“谁人画此二菩萨”引出主题,接着通过“趺坐花心乘象狻”描绘菩萨的姿态,生动传达出他们的神圣与慈悲。随着诗句深入,描写逐渐转向修道者的艰辛与崇高,强调了修道的漫长与不易。“出林修道几世劫,颜貌伟丽如开莲”一语,既是对修道者的赞美,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极具韵味,如“重崖宛转带林树”,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也映射出宗教信仰的纯净与高远。而“朝阳未出白雾起,有光升天如月圆”的意象,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最后,诗人反思现代的传承,表达了对文化消逝的忧虑与思考。总体而言,《画文殊普贤》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人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庄重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描绘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形象,传达了对佛教信仰的崇敬与思考,强调了修道过程中所需的坚持与信念,同时也对文化的传承表达了深切的关注与忧虑。
诗中提到的两位菩萨是?
“趺坐花心乘象狻”中的“象狻”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游人礼拜千万万”最能反映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