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画文殊普贤》

时间: 2025-04-27 17:08:37

诗句

谁人画此二菩萨,趺坐花心乘象狻。

弟子先后执盂缶,老僧槎牙森比肩。

出林修道几世劫,颜貌伟丽如开莲。

重崖宛转带林树,野水荒荡浮云天。

峨眉高处不可上,下有绝涧锢九泉。

朝阳未出白雾起,有光升天如月圆。

灵仙居中粗可识,有类白兔依清躔。

游人礼拜千万万,迤逦渐远如飞烟。

五台不到想亦尔,今之画图谁所传。

吾兄子瞻苦好异,败缯破纸收明鲜。

自従西行止得此,试与记录代一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08:37

画文殊普贤

作者: 苏辙 〔宋代〕

原文展示:

谁人画此二菩萨,趺坐花心乘象狻。
弟子先后执盂缶,老僧槎牙森比肩。
出林修道几世劫,颜貌伟丽如开莲。
重崖宛转带林树,野水荒荡浮云天。
峨眉高处不可上,下有绝涧锢九泉。
朝阳未出白雾起,有光升天如月圆。
灵仙居中粗可识,有类白兔依清躔。
游人礼拜千万万,迤逦渐远如飞烟。
五台不到想亦尔,今之画图谁所传。
吾兄子瞻苦好异,败缯破纸收明鲜。
自従西行止得此,试与记录代一观。

白话文翻译:

谁画了这两位菩萨,他们盘坐在花心上,骑着狻猊(象的形状)。
弟子们相继捧着盂和缶,老僧的白发比肩。
出林修道经历了多少世劫,面容伟岸如盛开的莲花。
重峦叠嶂间带着树木,野水在荒凉中荡漾着浮云。
峨眉山高处人难以攀登,山下有绝涧锁住九泉。
晨曦未出,白雾升起,有光辉冉冉升天如同圆月。
灵仙居所大约可以辨认,有如白兔依偎在清影中。
前来朝拜的人数不胜数,渐渐远去如同飞烟。
五台山未到的地方也是如此,今天的画作又是谁传下来的?
我的兄弟子瞻特别喜欢奇异的事物,破旧的绢布和纸张却收得鲜明。
我自西行而来,得到了这个,试与后代记录一观。

注释:

  • 趺坐: 盘腿坐。
  • 狻猊: 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形似狮。
  • 盂缶: 盂为盛食物的器皿,缶为盛水的器皿。
  • : 指时间的长短,这里指修道的艰难历程。
  • 清躔: 指清净的轨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瞻,号涑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之弟。他与兄长共同倡导“理学”,作品多以诗、文、词著称,风格多样,语言流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的西行途中,可能受到当时佛教文化的影响。借画作表达对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崇敬,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思考。

诗歌鉴赏:

《画文殊普贤》是一首描绘佛教菩萨形象的诗,诗中通过对画作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与敬仰。全诗以画面为引,层层展开,既有菩萨的威仪,又有弟子与僧侣的朝拜场景,展现出一种庄严的宗教氛围。

诗的开头以“谁人画此二菩萨”引出主题,接着通过“趺坐花心乘象狻”描绘菩萨的姿态,生动传达出他们的神圣与慈悲。随着诗句深入,描写逐渐转向修道者的艰辛与崇高,强调了修道的漫长与不易。“出林修道几世劫,颜貌伟丽如开莲”一语,既是对修道者的赞美,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极具韵味,如“重崖宛转带林树”,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也映射出宗教信仰的纯净与高远。而“朝阳未出白雾起,有光升天如月圆”的意象,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最后,诗人反思现代的传承,表达了对文化消逝的忧虑与思考。总体而言,《画文殊普贤》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人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庄重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人画此二菩萨: 引入画作,表达对菩萨的敬仰。
  2. 趺坐花心乘象狻: 描绘菩萨的姿态,突显其神圣。
  3. 弟子先后执盂缶: 描述弟子们的朝拜,表现出对菩萨的虔诚。
  4. 老僧槎牙森比肩: 老僧的形象,象征修道者的智慧与年长。
  5. 出林修道几世劫: 反映修道艰辛,时间的漫长。
  6. 颜貌伟丽如开莲: 赞美修道者的精神面貌。
  7. 重崖宛转带林树: 描绘自然景观,展现宁静之美。
  8. 野水荒荡浮云天: 进一步展现自然的广阔。
  9. 峨眉高处不可上: 形容高山的险峻,象征修道之路的艰难。
  10. 下有绝涧锢九泉: 绝涧隐喻生死之间的隔阂。
  11. 朝阳未出白雾起: 画面静谧,预示着光明的到来。
  12. 有光升天如月圆: 形象化的表达,象征光明与希望。
  13. 灵仙居中粗可识: 说灵仙的存在可以被感知。
  14. 有类白兔依清躔: 比喻灵仙的纯净与美好。
  15. 游人礼拜千万万: 表达众多信徒的朝圣之情。
  16. 迤逦渐远如飞烟: 描述信徒们的景象,轻盈而远去。
  17. 五台不到想亦尔: 表达对其他圣地的思考。
  18. 今之画图谁所传: 质疑当代文化传承的真实性。
  19. 吾兄子瞻苦好异: 提到兄弟,表现出不同的兴趣。
  20. 败缯破纸收明鲜: 形容对旧物的珍惜与喜爱。
  21. 自従西行止得此: 说明自己的西行经历。
  22. 试与记录代一观: 希望将所见记录传承下去。

修辞手法:

  • 比喻: “颜貌伟丽如开莲”将修道者比作盛开的莲花,寓意纯洁与高尚。
  • 对仗: 诗中对称的句式,如“重崖宛转带林树,野水荒荡浮云天”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拟人: “游人礼拜千万万”赋予游人以生命,使场景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形象,传达了对佛教信仰的崇敬与思考,强调了修道过程中所需的坚持与信念,同时也对文化的传承表达了深切的关注与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菩萨: 象征智慧与慈悲,代表佛教的理想人格。
  • 莲花: 代表纯洁与正义,常用作佛教的象征。
  • 象狻: 象征神圣与不可侵犯的力量。
  • 绝涧: 代表修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 朝阳: 象征希望与光明,预示着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位菩萨是?

    • A. 文殊和普贤
    • B. 观音和弥勒
    • C. 地藏和药师
  2. “趺坐花心乘象狻”中的“象狻”指的是?

    • A. 一种神兽
    • B. 一种鸟类
    • C. 一种树木
  3. 诗中提到的“游人礼拜千万万”最能反映出什么?

    • A. 游人的数量
    • B. 对菩萨的敬仰
    • C. 旅行的乐趣

答案:

  1. A. 文殊和普贤
  2. A. 一种神兽
  3. B. 对菩萨的敬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 李白
  • 《庐山谣》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庐山谣》 vs 《画文殊普贤》: 两者都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但《庐山谣》更多强调了个人情感,而《画文殊普贤》则侧重于宗教信仰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文网》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全州 挽龚汀州二首 其二 药洲四首 览西斋弟子抄诸家诗一首 次江权军宴新进士韵 杂兴 西淙山观雨 真母吴氏挽词二首 满江红(和叔永吴尚书,时吴丧少子) 答上饶江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冒称 幺字旁的字 雨字头的字 矜开头的成语 扇风点火 二字旁的字 开源节流 嬉怡 乚字旁的字 穷天极地 辰字旁的字 众喣漂山 刖足适履 棼扰 跃马扬鞭 东歪西倒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