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2:39
薄寒恻恻到孤衾。
依约觉秋深。
未必便是秋深。
是瘦骨支愁不禁。
三更好梦,五更恶梦,
一例费沉吟。
何必更沉吟。
断梦也无从再寻。
寒意微凉,似乎透过孤单的被褥。
隐隐约约感到秋天已经深了。
但未必真的是秋深。
这只是瘦弱的身体支撑不住愁绪。
三更时分有好梦,五更又来恶梦,
都让我费尽心思去思索。
何必再去沉吟呢?
梦已断绝,再也无法寻回。
刘大白(1880-1942),原名刘景天,近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追求自由与个性,常用清新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情感。
《太常引》写作于刘大白的创作高峰期,反映了他对人生、孤独和梦境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独。
《太常引》通过简单的语言描绘了深秋的孤寂和内心的忧愁。诗的开头“薄寒恻恻到孤衾”便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对时间的流逝和梦境的追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梦境的渴望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未必便是秋深”一句,揭示了诗人对自我感受的怀疑,暗示着内心的不安和挣扎。接下来的“瘦骨支愁不禁”,则将身体的虚弱和心灵的愁苦结合在一起,强调了情感的深度。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似乎在自我反思,质疑沉吟的意义,表现了对梦境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秋意的感知到梦境的思考,再到对人生无常的叹息,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哲理性,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与对孤独的深切体验。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孤独、忧愁和梦境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在深秋时节对生命的感悟和对逝去梦境的追寻,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无奈。
诗中“薄寒恻恻”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气氛?
诗中提到的“三更”和“五更”分别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梦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