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7 10:1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0:16:59
降虏
作者: 赵嘏 〔唐代〕
广武溪头降虏稀,一声寒角怨金微。
河湟不在春风地,歌舞空裁雪夜衣。
铁马半嘶边草去,狼烟高映塞鸿飞。
扬雄尚白相如吃,今日何人从猎归。
在广武溪边降虏的人不多,只有一声寒冷的号角声在低声哀怨。
河湟地区并不在春风绵绵的地方,歌舞的热闹也只是在裁剪雪夜衣时的虚幻。
铁马半声嘶鸣着,边草也随之而去,狼烟高高升起,映照着飞翔的鸿雁。
扬雄和白相如都曾在此畅饮,今天又有谁能从狩猎归来呢?
赵嘏(约 903-970),字惟明,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以清新脱俗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风格典雅。
《降虏》创作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降虏》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悲怆情绪的诗。诗人通过对广武溪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冷清与孤寂。首句“降虏稀”即点明了战斗的惨淡,接着“寒角怨金微”则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号角声如同战士心中的哀怨。诗中提到的“河湟不在春风地”,既强调了战乱让人失去了春天的希望,也暗示了美好生活的遥不可及。
后面的“铁马半嘶边草去”,描绘了战马的哀鸣,仿佛在诉说着战士们的悲哀与无奈。而“狼烟高映塞鸿飞”,则通过狼烟和鸿雁的意象,加深了诗的紧迫感与历史感。这种种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唐代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最后两句提到的“扬雄尚白相如”,是一种历史的反思与文化的传承,诗人寄托了对先贤的敬仰,同时也对当下的失落感到惋惜。整首诗在沉重的历史背景下,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虑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揭示了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传承。诗人在对过往文人豪情的追忆中,展现了对当下现实的无奈与失落。
降虏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河湟”代表:
诗人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答案:
以上内容为《降虏》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帮助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