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平戎(时谏官谕北虏未回,天德军帅请修城备之)》

时间: 2025-07-27 10:59:17

诗句

边声一夜殷秋鼙,牙帐连烽拥万蹄。

武帝未能忘塞北,

董生才足使胶西。

冰横晓渡胡兵合,雪满穷沙汉骑迷。

自古平戎有良策,将军不用倚云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0:59:17

原文展示:

平戎(时谏官谕北虏未回,天德军帅请修城备之)

边声一夜殷秋鼙,
牙帐连烽拥万蹄。
武帝未能忘塞北,
董生才足使胶西。
冰横晓渡胡兵合,
雪满穷沙汉骑迷。
自古平戎有良策,
将军不用倚云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秋冬之际的紧张氛围。作者提到一夜之间,战鼓声如秋天的雨点般频繁,军营中的烽火连绵不绝,马蹄声如潮水般涌来。诗中提到汉武帝虽然已经离开了北方,但对塞北之地的忧虑依然存在。董生(董仲舒)才智过人,能够提出应对之策。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冰封的河面上,敌军聚集,雪覆盖了沙地,汉军迷失方向。最后,作者强调,自古以来,要想平定边疆,必须有良策,而将军不能仅依赖云梯这种简单的防御设施。


注释:

  • 边声:指边塞的战鼓声。
  • :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用于发号施令。
  • 牙帐:指军营,帐篷。
  • :烽火,指用以传递军事信息的火光。
  • 武帝:汉武帝刘彻,汉朝著名的帝王。
  • 董生:指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 胶西:指古代的一个地名,在今河北境内。
  • 冰横:指冰层覆盖,表明天气寒冷。
  • 胡兵:指敌方的军队,通常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 汉骑:指汉朝的骑兵。
  • 良策:好的策略、方法。
  • 云梯:古代攻城时用的器械,象征简单的防御手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公元 665 年-约 731 年),字允恭,唐代诗人,曾任谏官,有“唐诗四大家”之称。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以边塞为题材,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之际。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扰,促使军事将领和文人都在思考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巩固边防。赵嘏在此背景下创作此诗,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军事对策的思考。


诗歌鉴赏:

《平戎》是一首具有强烈军事气息的边塞诗,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刻关注和思考。首联通过“边声一夜殷秋鼙”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紧迫感,仿佛可以听到战鼓的回响,让人感受到北方边塞的寒冷与战事的紧张。而“牙帐连烽拥万蹄”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气氛,描绘了大规模军事集结的景象,令人心生不安。

接下来的两联提到历史人物,赵嘏提及汉武帝和董生,暗示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武帝未能忘却的塞北之忧,体现了历史对当今政治的影响,而董生的才智则强调了智谋在军事中的重要性。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增强了诗的厚度。

最后两句则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打击敌人需要有良策,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城墙和云梯。此时,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也传达出对士兵与将领的期望,激励他们要有智慧和策略。

总体来说,这首诗在描绘边塞风光的同时,深入探讨了战争的策略与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边声一夜殷秋鼙:边境的战鼓声在一夜之间响起,犹如秋天的雨声,传递出紧张的气氛。
  2. 牙帐连烽拥万蹄:军营和烽火相连,成千上万的马蹄声涌现,显示出敌军的集结。
  3. 武帝未能忘塞北:汉武帝虽然不在,但对北方的忧虑依旧存在。
  4. 董生才足使胶西:董仲舒的智慧和才华足以应对北方的问题。
  5. 冰横晓渡胡兵合:清晨时分,冰层覆盖,敌军在河边集结。
  6. 雪满穷沙汉骑迷:大雪覆盖了沙地,汉军在迷茫中失去方向。
  7. 自古平戎有良策:自古以来,平定边疆需要有效的对策。
  8. 将军不用倚云梯:将军不应仅仅依赖简单的防御工具。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冰横晓渡”与“雪满穷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云梯”象征简单的防御,暗指战争的复杂性。
  • 排比:通过多重的军队描写,增强了军事紧张感。

主题思想:

全诗旨在强调军事策略的重要性,借古讽今,呼唤将领们在面对敌人时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和策略。诗中流露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将领的期待,表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战鼓:象征战争的紧迫与不安。
  2. 烽火:传递信息的工具,象征警觉与响应。
  3. 冰雪:象征寒冷与艰难的环境,反映战争的残酷。
  4. 士兵:象征保卫国家的力量与责任。

文化内涵:

边塞诗中常常融入历史人物与事件,反映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借鉴,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下局势的关注。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诗人将战争的严酷与自然的冷峻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读者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自然风光
    B. 战争与策略
    C. 个人情感

  2. “武帝未能忘塞北”中的“武帝”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汉宣帝
    B. 汉武帝
    C. 汉光武帝

  3. 诗中提到的“董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董仲舒
    B. 董卓
    C. 董子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赵嘏的《平戎》更注重于军事策略和历史感,而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风光的结合。两者在题材和情感基调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唐诗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相关查询

贵游 记梦 题宣州元处士幽居 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赠僧(一作赵嘏诗) 春泊弋阳 夏日戏题郭别驾东堂 舟次武陵寄天竺僧无昼 赠梁将军 天竺寺题葛洪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病势尪羸 日字旁的字 皿字底的字 潜踪隐迹 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千方百计 水字旁的字 姊妹人家 歹字旁的字 发展中国家 外勤 蛇头鼠眼 三框儿的字 清简 驹窗电逝 斤车御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