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4:3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4:38:10
作者: 皎然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家在炎州往朔方,
疾失姓岂知于阗望潇湘。
澄失姓曾经陇底复辽阳,
巨川失姓更忆东去采扶桑。
皎然楂客三千路未央,
严伯均烛龙之地日无光。
疾失姓将游莽苍穷大荒,
皎然车辙马足逐周王。
我家在炎州,向北去往朔方,
失去了姓名,又怎会知道在阗望着潇湘的风景?
澄失了姓名,曾经在陇底又回到辽阳,
巨川失了姓名,更加怀念东去采摘扶桑的日子。
皎然的客人三千,路途仍未结束,
严伯均在烛龙之地,却没有光明。
疾失了姓名,将要游历茫茫的荒野,
皎然的马车和马蹄追逐着周王的足迹。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其诗作常流露出对友人、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远意联句”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士人频繁往来于各地,诗人通过描绘旅途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以“家在炎州往朔方”为起点,诗人用家乡与旅途的对比引发了对身份与归属的思考。每一句都通过地点的变换,隐喻了人们在时空变化中对根的追寻。诗中对“失姓”的反复提及,反映了人在旅途中的迷失,既有对身份的思索,也有对归属感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情感深刻地融入自然中,使得每一个地名都有了情感的映射,如“潇湘”、“辽阳”等地名,既是地理的标记,也是情感的寄托。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友人的描写,严伯均的出现则是对友谊的强调,反映出在孤独的旅途中,友人的陪伴是多么的重要。最后以“逐周王”收尾,暗示着对历史的追溯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希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全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情感的厚度。地点的变换与情感的交织通过意象的层层叠加,使得诗歌充满了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描绘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体现了士人对身份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炎州”位于哪里?
诗人对“失姓”一词的运用主要表达了什么?
“皎然车辙马足逐周王”中的“周王”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