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5:48
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
作者:苏轼 〔宋代〕
魏王大瓠无人识,种成何翅实五石。
不辞破作两大樽,只忧水浅江湖窄。
我材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
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
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
暮年欲学柳下惠,嗜好酸咸不相入。
金山也是不羁人,早岁闻名晚相得。
我醉而嬉欲仙去,傍人笑倒山谓实。
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
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
我在蒜山的松林中寻求栖身之所,想要租住这块土地,因为它归属于金山,所以我写下这首诗。
魏王的巨大瓠子无人识别,种下后又能长出什么样的翅膀呢?
不惜将它破成两个大樽,只担心水太浅,江湖太狭。
我这材料本来就无用,虚名让世人惊讶又有什么益处?
东方先生自以为是,伯夷和子路都是这样的人。
杜陵的布衣老而愚,随口就自比契丹和稷。
我已暮年,想要学习柳下惠的为人,却发现自己对酸咸之味不相容。
金山也算是不羁之人,年轻时闻名而晚年得到认可。
我醉酒嬉戏,想要仙去,旁人却笑我在山中虚妄。
问我此生何所归,笑着指向浮休的百年宅。
蒜山幸得有些闲田地,招待这位无家可归的客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广泛流传,风格雄浑豪放,深得人心。
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他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内心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的向往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蒜山与金山象征着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现实生活的无奈。
苏轼的《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以其特有的生活哲学,表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魏王、大瓠、江湖等意象,传达了对人生局限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特别是在生活的晚年,苏轼更加向往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的开篇便以“魏王大瓠”引入,象征着无用的名声与地位,接着转到对自己“材落本无用”的反思,显示出他对自身价值的误解与世俗眼光的质疑。随着诗句的推进,苏轼提到古代贤者,借此表达自己对理想人生态度的渴望,但又反映出与社会现实的隔阂。
最后,诗的结尾以“蒜山幸有闲田地”收束,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接受,强调了安居乐业的重要性。这种对归属感的渴求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的抒情诗,更是对人生、名利和自由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价值和社会名利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然和归属的渴望,展示了他在世俗纷扰中追求内心安宁的心路历程。
《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魏王大瓠”是用来象征什么?
“我材落本无用”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