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3:14
山断泻伊流,滩声朝暮急。
东渡马将登,西堤人已立。
日看东西舟,争途如不及。
谁见捕鱼郎,寒蓑雨中湿。
山峦断裂,伊水奔流,河滩的水声在早晚之间急促不已。
东边的渡口,马已经准备好要渡过,西岸的堤坝上,人们早已等候。
日头下,我望着东西两岸的小船,争相驶向目的地,仿佛都来不及。
谁来看到那捕鱼的年轻人,寒冷的蓑衣在雨水中湿透了。
“伊川”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特定的水域,象征着自然景观的优美与生命的流动。诗中描绘的场景体现了水乡的生机与劳动者的辛勤。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鹤汀,宋代诗人,官员,因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被誉为“山水诗派”的代表之一。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游历洛阳时,受自然景观和当地生活场景的启发,表达了对生命流动与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们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生动的水乡图景。诗的开头“山断泻伊流”,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磅礴之感。“滩声朝暮急”则通过声音的描绘,增强了场景的动感和时间的流逝感,暗示了生活的急促与赶忙。
随后,诗人刻画了渡口的繁忙,东渡的马和西堤的人,无不传达出人们在自然面前的忙碌与生存的无奈。最后一联的“寒蓑雨中湿”,则将目光聚焦于捕鱼郎的艰辛,显示出劳动者在自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整首诗情景交融,构建出一种鲜活的生活画面,既有自然的气象,又有人生的思考,深刻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流动性与不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透过对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传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诗中描绘的水流声在早晚之间是怎样的?
渡口的马准备要去哪个方向?
“寒蓑雨中湿”中的“寒蓑”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