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竹里馆》

时间: 2025-07-27 15:13:53

诗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5:13:53

诗词名称: 竹里馆

作者: 王维 〔唐代〕

类型: 五言绝句

原文展示: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中,
一边弹琴一边长声吟啸。
深林之中没有人知道,
唯有明月来照耀我。

注释:

  • 独坐:独自坐着,表明一种孤独的状态。
  • 幽篁:幽静的竹林,篁是竹子。
  • 弹琴:演奏古琴,一种文人雅士常用的乐器,象征高雅的生活。
  • 长啸:长声高歌,表达内心的情感。
  • 深林:深邃的森林,强调环境的隐秘。
  • 相照:相互照耀,明月照亮了诗人,表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清雅,常常与隐士生活联系在一起。明月也常被用来表达思乡和孤独的情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渭南,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他以山水诗和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之美和隐逸生活。
  • 创作背景:王维创作《竹里馆》时,正值他隐居于山林,追求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竹里馆》是王维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诗中通过描绘竹林的宁静和月光的清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淡泊。首句“独坐幽篁里”设定了一个清幽的环境,诗人独自一人,周围是密集的竹子,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第二句“弹琴复长啸”则展现了诗人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仅是对音乐的热爱,也是一种抒发心中情怀的方式。第三句“深林人不知”表现了诗人隐居的状态,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他在这里可以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最后一句“明月来相照”则是一个美好的意象,月光作为自然的馈赠,照耀着诗人,使他在孤独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陪伴。全诗浑然天成,意境深远,展示了王维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独特气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独坐幽篁里:表达一种孤独而清幽的意境,诗人选择独自隐居于竹林中。
    • 弹琴复长啸:通过弹琴和高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洒脱和超然。
    • 深林人不知:强调隐居的隐秘性,深林中的生活无人知晓,增添了孤独感。
    • 明月来相照:月光照耀着诗人,象征着自然的陪伴和内心的宁静。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弹琴复长啸”,表现出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 意象:竹、琴、月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的情境,渲染了清幽高雅的气氛。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隐士的生活理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孤独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平静。

意象分析:

  • :象征着高洁与坚韧,也代表着隐士的生活方式。
  • :代表文人精神,体现了对艺术和内心情感的追求。
  • 明月:象征着孤独中的陪伴,体现了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人独自坐在哪里?
      • A. 山顶
      • B. 幽篁里
      • C. 河边
    2. 诗人弹琴时还做什么?
      • A. 跳舞
      • B. 长啸
      • C. 画画
    3. 深林中有多少人?
      • A. 一个人
      • B. 没有人
      • C. 很多人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月亮的深情思念。
    • 李白的《静夜思》,对月亮的描绘也充满了情感。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竹里馆》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是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佳作,但王维更强调内心的宁静,而李白则更注重豪情与饮酒的洒脱。

参考资料:

  • 《王维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与他的诗歌艺术》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幽篁:幽深的竹林。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深林:指“幽篁”。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赏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相关查询

寄李子长 其一 郑山人自闽赴友难归,诗以赠之 杨村至天津道中 春日行观禁中高皇帝旧苑二首 其二 六月二十六日闻蛩 其三 酬张杲卿相公见招 友人招饮榴花下 鹧鸪天 其二 雨中留杨戣琴士饮 浣溪纱 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草字头的字 面面圆到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神胎 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齲字旁的字 竹字头的字 片字旁的字 恶单 山字旁的字 金鸡放赦 使枪弄棒 十八变 包含窈的词语有哪些 涩于言论 期颐 七宝舆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