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鹿柴》

时间: 2025-04-26 19:19:56

诗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9:56

原文展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白话文翻译:

在空旷的山谷里看不到人影,只听见远处传来的人的声音。夕阳的余晖照进深林,光线再次照耀在青苔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空山:指空旷的山谷,表示人迹罕至的地方。
  • 不见人:形容此地无人,显得十分冷清。
  • 人语响: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说明虽然没有看到人,但仍然有人的存在。
  • 返景:夕阳的余晖折射。
  • 深林:深厚的森林。
  • 青苔:生长在阴湿地方的苔藓,象征幽静和清新。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蕴含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自然的和谐。诗人通过描绘幽静的自然景象,反映了对人迹罕至、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阮籍。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是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鹿柴》创作于王维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王维在唐代社会动荡中选择隐居,以诗寄情,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鹿柴》是一首典型的王维风格的五言绝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无人之境,空山的静谧与人语的微弱声响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一种孤独与寂静的氛围。空山的“空”不仅指没有人,也暗示着一种空灵的境界,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后两句则通过“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描写,转向了光影的变化,夕阳的余晖透过深邃的森林,洒落在青苔之上,呈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这种光影的变化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时间的推移,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带有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王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一种恬淡安宁的意境,使人读后心灵得到安慰和升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空山不见人:描绘出一幅空旷、冷清的山景,强调没有人类的迹象,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2. 但闻人语响:虽然看不到人,但听到微弱的声音,表明虽然人迹罕至,但生命依然存在。
  3. 返景入深林:夕阳的余晖透过树梢,光线的折射使得深林更加神秘。
  4. 复照青苔上:光线洒在青苔上,形成一种和谐美好的自然景象。

修辞手法:

  • 对比:前两句的“空山”和“人语”形成明显对比,增强了幽静的气氛。
  • 意象:山、林、光、苔等意象交融,构成了一幅自然的画卷。
  • 象征:青苔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自然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孤独中体悟生命的哲理。它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山:象征寂静与孤独,隐喻人心的宁静。
  • 人语:代表人类的存在与生活气息,虽微弱却真实。
  • 深林:象征神秘与深邃,暗示人生的复杂与未知。
  • 青苔:象征生命的坚韧与自然的和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鹿柴》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维
    • C. 杜甫
  2. 诗中“空山”主要表现了什么意境?

    • A. 热闹
    • B. 寂静
    • C. 繁华
  3. “返景入深林”中的“返景”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阳光
    • B. 夕阳的余晖
    • C. 月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王维另一首描绘自然的名作,展现了山水的美。
  • 《终南山》:反映了王维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李白:王维的山水诗偏重于宁静、清新,如《鹿柴》,而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与奔放,如《将进酒》。两者在风格上的鲜明对比,展示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诗集》
  • 《古诗鉴赏辞典》

译文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注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但:只。 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复:又。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相关查询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 怀仙吟二首 殿前生桂树 南海石门戍怀古 送沈次鲁南游(一作卢堠石送沈次鲁) 南海送韦七使君赴象州任 小笛弄 鸡鸣曲 空城雀 独摇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行成于思 而字旁的字 犬字旁的字 剥极则复 滞痼 迩安远至 包含澈的词语有哪些 饥飡渴饮 麦字旁的字 贤科 衢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辣玉 三点水的字 大八洲 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叮叮当当 隹字旁的字 耳目导心 包含库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