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送友人出塞》

时间: 2025-07-28 11:26:06

诗句

榆关到不可,何况出榆关。

春草临岐断,边楼带日闲。

人归穹帐外,鸟乱废营间。

此地堪愁想,霜前作意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1:26:06

原文展示:

送友人出塞 薛能 〔唐代〕

榆关到不可,何况出榆关。 春草临岐断,边楼带日闲。 人归穹帐外,鸟乱废营间。 此地堪愁想,霜前作意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榆关难以到达,更何况是出关。春草在岔路口被切断,边塞的楼阁伴随着日光显得悠闲。人们回到穹帐之外,鸟儿在废弃的军营间乱飞。这个地方令人忧愁,霜降之前有意返回。

注释:

字词注释:

  • 榆关:古代边关名,这里指边塞。
  • 临岐:在岔路口。
  • 穹帐:游牧民族的帐篷。
  • 废营:废弃的军营。
  • 作意:有意,特意。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边塞的荒凉和离别的愁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边塞诗著称,风格沉郁,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薛能为送别友人出塞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和对边塞荒凉景象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离别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深切忧虑。诗中“榆关到不可,何况出榆关”一句,既表达了边塞的险峻,也暗示了友人此行的艰难。“春草临岐断”和“边楼带日闲”则进一步以春天的生机与边塞的寂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后两句“人归穹帐外,鸟乱废营间”则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军营的废弃,加深了离别的愁绪。最后“此地堪愁想,霜前作意还”一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榆关到不可,何况出榆关”:表达了边塞的险峻和友人此行的艰难。
  • “春草临岐断”:以春天的生机与边塞的寂寥形成对比。
  • “边楼带日闲”:描绘了边塞的寂寥和日光的悠闲。
  • “人归穹帐外”:描绘了人们回到游牧民族的帐篷之外。
  • “鸟乱废营间”:描绘了鸟儿在废弃的军营间乱飞。
  • “此地堪愁想,霜前作意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春天的生机与边塞的寂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
  • 拟人:“边楼带日闲”中的“带日闲”赋予了边楼和日光以人的悠闲状态。

主题思想:

  •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和对边塞荒凉景象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榆关:边塞的象征,表达了边塞的险峻。
  • 春草:春天的生机,与边塞的寂寥形成对比。
  • 边楼:边塞的寂寥和日光的悠闲。
  • 穹帐:游牧民族的生活,表达了边塞的荒凉。
  • 废营:废弃的军营,加深了离别的愁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榆关”指的是什么? A. 边塞 B. 城市 C. 山脉 D. 河流

  2. 诗中的“春草临岐断”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边塞的寂寥 C. 离别的愁绪 D. 友人的归来

  3. 诗中的“边楼带日闲”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军旅生活。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薛能的《送友人出塞》: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军旅生活,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而薛能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位唐代诗人的边塞诗,有助于理解边塞诗的共同主题和风格。

相关查询

哭黄夫人孟畹 栖玄寺听讲毕游邸园七韵应司徒教诗 赠李彦安赴荆门州学正 秋暑午睡起汲泉洗面 秋夜不寐 其十九 春去 读梅宛陵诗集书后 其二 送丘正之海盐州教授二首 其一 沙湖舟行 即事戏作四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浇态 包含火的成语 王字旁的字 勒马悬崖 刿鉥肝肾 节哀顺变 阶除 鹵字旁的字 颤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克字旁的字 十冬腊月 赃罪 贻开头的成语 春秋笔法 尚虚中馈 月字旁的字 匕字旁的字 危言覈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