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5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59:31
人谓诗以穷而工,我谓工诗而后穷。自古诗人多富贵,雅颂作者何雍容。间有孤生一枝笔,不与群雅相和同。驱使神鬼出奇怪,雕剜造化开屯蒙。江山涕泣诉真宰,恐千万年无鸿濛。然后帝乃降薄罚,捐除禄命称诗雄。使公稍能自贬损,登之馆阁声隆隆。公乃爱穷死不悔,君相欲福难为功。呜呼大雅久沦丧,齐鸣瓦缶轻黄钟。江河赖此为砥柱,倒障狂澜使勿东。万岁千秋有述作,何须与世问穷通。
有人说,诗是因为穷困而工艺高超,我却认为,先要诗工,才能穷困。自古以来,很多诗人都出身富贵,而那些写雅颂的作者何其自得。偶尔有孤独的笔者,不愿与众雅士同流合污。他能驱使神鬼,写出奇特的作品,雕刻自然,开创新天地。江山在悲泣,向真主诉说,恐怕千年都没有雾霭朦胧的景象。于是皇帝便施以微薄的惩罚,剥夺荣华地位,称其为诗的英雄。使得这位公子稍微能自我贬低,登上馆阁,声势浩大。他却甘愿穷困而死,无怨无悔,君王和相国想要福泽却难以成就。唉,大雅早已沦丧,齐鸣的瓦缶轻视了黄钟。江河依赖此为支柱,阻挡狂澜,使其不再东流。万年千秋有述作,不必与世俗计较穷通。
汤储璠(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歌创作。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读梅宛陵诗集书后 其二》是在阅读梅宛陵的诗集之后产生的感慨,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理解与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本诗以“诗”的本质为核心,深入探讨了诗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诗人首先质疑了流行的观点,强调真正的诗歌应当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而非单纯的技巧和外在条件。接着,他指出,虽然许多诗人出身富贵,但真正的艺术并不因物质条件而局限,而是一种内心的坚持与追求。这种对孤独创作的赞美,彰显了诗人的独立精神。
在诗的后半部分,汤储璠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当代诗歌的失望,认为大雅之音已然沦落,真正的艺术与文化的支柱正在被忽视。他用“江河赖此为砥柱”强调了文学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性,诗歌应如同砥柱般支撑起社会的理想与道德。
总结而言,汤储璠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诗歌创作的思考,更是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体现了他对诗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本诗的核心思想是对诗歌创作的探讨与社会现象的批判,强调内心真实与艺术追求的重要性。诗人在反思中唤醒对大雅的珍视,并展现出对未来文学发展方向的期待。
诗人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如何?
A. 先有技巧,后有贫困
B. 先有贫困,后有技巧
C. 与群雅相和同
D. 只需技巧
诗中提到的“江河赖此为砥柱”是什么意思?
A. 文学是国家的支柱
B. 文学无关紧要
C. 诗人必须富贵
D. 诗歌应被遗忘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汤储璠的诗更注重对个体的思考与反思,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社会动荡的直接描绘与历史的感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