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十二时颂》

时间: 2025-04-23 16:36:03

诗句

鸡鸣丑,念佛起来懒开口。

上楼敲磬两三声,惊散飞禽方丈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6:36:03

原文展示:

鸡鸣丑,念佛起来懒开口。上楼敲磬两三声,惊散飞禽方丈后。

白话文翻译:

鸡鸣时分,念佛的人懒得开口。上楼敲响了几声磬,惊散了方丈后院的飞鸟。

注释:

  • 鸡鸣丑:指的是鸡叫的时刻,在古代时辰制中,丑时是指凌晨1点到3点。
  • 念佛:指的是念诵佛号,通常是修行者的一种佛教修行方式。
  • 懒开口:指的是此时不愿意说话,表现出一种宁静或沉思的状态。
  • 上楼敲磬:敲击磬是一种佛教仪式,通常用于唤醒信徒或标志某种仪式的开始。
  • 惊散飞禽:指的是飞鸟因突然的声音而飞散,表现出自然的宁静被打破。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涉及的典故,但“念佛”与佛教修行密切相关,而“敲磬”则是寺庙中常见的宗教活动,反映了作者的修行生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释文准,宋代高僧,以诗文著称,常以佛教主题为内容,其作品反映了当时僧侣的修行生活和对自然的观察。
  •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宋代,是在佛教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展示了僧侣的宁静生活与对自然的感知。

诗歌鉴赏:

《十二时颂》通过简洁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清晨时分的宁静与修行者的内心世界。诗的开篇,鸡鸣时分,暗示了新的一天的开始,然而修行者却选择了沉默,表现出一种对外界喧嚣的不屑与对内心世界的专注。接着,敲磬的动作将修行者的宁静与自然的生动联系在了一起,几声磬声仿佛不仅是时间的提醒,更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鸟儿因之飞散,象征着人们在修行中对外界的影响与反射。

诗中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修行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透过这种对比,诗人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生动之间微妙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一种淡然与宁静的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鸡鸣丑”:在清晨,鸡叫声响起,象征一天的开始。
    2. “念佛起来懒开口”:修行者在这个时刻选择沉默,表现出一种对内心修行的专注。
    3. “上楼敲磬两三声”:敲磬的动作暗示了宗教仪式的进行,带来一种庄重的气氛。
    4. “惊散飞禽方丈后”:鸟儿因声音而飞散,表现出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敏感。
  • 修辞手法

    • 对比:修行者的宁静与自然界的活跃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鸟儿因磬声而飞散,赋予动物以人类的反应。
    • 象征:磬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修行的开始。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修行者在清晨时分对内心的宁静追求,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鸡鸣:象征时间的开始与生命的重生。
  • 念佛:代表着内心的专注与修行的意义。
  • 敲磬:象征宗教仪式的庄重与时间的提醒。
  • 飞禽:代表自然的自由与生动,反映出修行者对外界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鸡鸣丑”中的“丑”指哪个时辰?

    • A. 凌晨1点到3点
    • B. 凌晨3点到5点
    • C. 晚上9点到11点
    • D. 中午12点到2点
  2. 敲磬在佛教中通常用来做什么?

    • A. 唤醒信徒
    • B. 祈祷
    • C. 讲经
    • D. 吃饭
  3. 诗中提到的“飞禽”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孤独
    • C. 敏感
    • D. 以上都是

答案

  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王维与释文准都通过自然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水与人情的结合,而释文准则更倾向于宗教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佛教文化与宋代诗歌》

相关查询

赠桐乡丞 春尽独游慈恩寺南池 送张又新除温州 杂曲歌辞。昔昔盐。关山别荡子 宿僧院 送权先辈归觐信安 山阳卢明府以双鹤寄遗,白氏以诗回答,因寄和 商山道中(一作度商山晚静,又作净) 杂曲歌辞。昔昔盐。前年过代北 早发剡中石城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打比 空手 看家本领 幺字旁的字 知风 至交契友 见结尾的成语 风字旁的字 疾人 化公为私 曛黑 支字旁的字 大字旁的字 页字旁的字 骈首就系 以羊易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