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3:36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
——杜甫
九载一相逢,百年能几何。
复为万里别,送子山之阿。
白鹤久同林,潜鱼本同河。
未知栖集期,衰老强高歌。
歌罢两悽恻,六龙忽蹉跎。
相视发皓白,况难驻羲和。
胡星坠燕地,汉将仍横戈。
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
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
饥有易子食,兽犹畏虞罗。
子负经济才,天门郁嵯峨。
飘飖适东周,来往若崩波。
南宫吾故人,白马金盘陀。
雄笔映千古,见贤心靡他。
念子善师事,岁寒守旧柯。
为吾谢贾公,病肺卧江沱。
经过九年才再次相见,百年之中又能有几次相逢?再度万里分离,送别你来到山的那一边。白鹤在林中相伴已久,潜伏的鱼儿本也同在同一条河流。未知何时才能聚集,年华已逝我只好高歌。歌声罢了心中怅惘,无奈时间如飞龙般蹉跎。相对而视头发已斑白,更何况难以停留在羲和的时光。胡星已经落在燕地,汉将依旧在战场上横戈。四海萧条,人少而豺虎却多。少数人要谨慎,避免被虎狼所伤。饥饿时甚至会有人吃掉自己的孩子,连兽类也怕捕食者。你的聪明才智令人担忧,天门高耸郁郁葱葱。漂泊不定似东周,来来往往如同崩波。南宫的老友,骑着白马,金盘相送。雄才伟业光照千古,见到贤人心中没有他人。惦念你善于师事,岁寒时节坚持旧的树干。为我向贾公致谢,他因病卧床在江边。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繁荣与安史之乱的动荡,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百姓的疾苦,风格严谨,情感真挚。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创作于杜甫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时值唐朝中后期,政局动荡,民生困苦,杜甫的创作常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的《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是一首典型的抒怀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世间无常的感慨。全诗以“九载一相逢”开篇,直接切入主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与离别的珍贵。诗中反复提到的“分离”与“相逢”形成鲜明对比,渗透着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和惆怅。
诗中以“白鹤久同林,潜鱼本同河”的意象,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衰老强高歌”的矛盾心态浮现,诗人虽然渴望歌唱,却也无法掩盖内心的悲伤。
在对国家形势的描绘上,“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一句,揭示了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的现实。在饥饿与生存的极端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道德沦丧,反映了人性在困境面前的脆弱。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怀念友人开始,逐渐扩展到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邃与广阔的视野。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社会的动荡,同时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对人与自然的描绘,诗人深入探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杜甫在《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中提到“九载一相逢”,意指:
A. 诗人与友人分开九年
B. 诗人与友人相聚九年
C. 诗人与友人相识九年
D. 诗人与友人分别九次
诗中“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A. 人口众多,社会繁荣
B. 人口稀少,社会动荡
C. 人民富足,生活安定
D. 人民忙于事业,忽视安全
“歌罢两悽恻”中的“悽恻”指的是:
A. 高兴
B. 悲伤
C. 愤怒
D. 无奈
以上内容为对杜甫的《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